童年不只會傷人--你是用一生療癒童年還是童年療癒一生?
曾經一度備受關注的屏東議員蔣月惠曾在受訪時提到她不幸的童年經驗。她說她很早就下了三個關於自己的結論:『我不好』、『我不重要』、『我沒有價值』,看到這一段時,我的心裡酸酸的,是什麼樣的對待,讓一個孩子這麼早就這樣看待自己?帶著這樣的眼鏡生活著,心裡的累會有多少啊?
我注意到,她描述自己在咬警、情緒崩潰的時刻,都和過往難受的回憶連結在一起,也說不上來為什麼,但就是有一種不得不這樣做的感覺。這是所謂的「侵入性記憶」,當下經驗連結到過往記憶,引發記憶中的強烈情緒,於是情緒腦和理智腦短線,變得好像無法控制自己。
早年負面經驗的影響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大家都是這樣長大的啊!什麼「童年負面經驗」,哪有那麼嚴重?噢,可嚴重的了!
根據近數十年的大規模研究指出,早年負面經驗較多的人,發生以下狀況的風險都會大幅提高:
自殺 |
14 倍 |
藥物濫用 |
11 倍 |
酗酒 |
7.2 倍 |
伴侶間暴力 |
5.5 倍 |
憂鬱症 |
4.5 倍 |
未成年性行為 |
4 倍 |
多重身體症狀 |
2.7 倍 |
難怪,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前主席 Dr. Robert Block 會說,早年負面經驗是當代最大的、最重要的,卻沒有好好被重視的公共健康議題!
這些早年負面經驗對未成年人來說是無力面對的,於是孩子們很容易像蔣議員一樣覺得自己不好、沒有價值,因著這樣的負面信念,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把上述提到的那些風險無聲無息地捏進去他們的生命裡。
負向記憶是身心健康的一大威脅
早年負面經驗——負向信念——侵入性記憶與身心健康風險的關聯性,在這個事件裡,一個真實的生命故事與研究裡的數據糾結、纏繞在一起。
早年負面經驗透過無力消化的負向記憶,若有似無地影響著許許多多的孩子,以及長大之後的成人。
於是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說,早年負面經驗與記憶是自殺、藥物濫用、酗酒、伴侶間暴力、憂鬱症、未成年性行為和多重身體症狀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話)。那麼,如果有方法可以調整這些難受記憶對我們的影響,是否有機會「逆轉」這些困難的問題呢?
負向記憶有機會透過 EMDR 轉化
很巧的是,我最近正持續學習的眼動減敏歷程更新(EMDR)就是一種協助調整負向記憶觀點的方法!至於 EMDR 是一套怎麼樣的理論?它怎麼幫忙消化、整合記憶?我在 EMDR 專區整理了相關資料與文章,歡迎進一步閱讀。
其他人也看了
腳跟又腫又凸?物理治療師:認識哈格倫氏症候群
有些人的腳跟上方較突起,多了一個凸凸的骨刺(有些人天生就有,也有人後來才長),就是哈格倫氏變形,英文常叫 pump bump,刺激到阿基里斯腱周邊的滑液囊,導致滑液囊發炎......
減重手術除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能降低女性的罹癌機率!
許多過重的人,在嘗試許多方法失敗之後,可能會開始考慮進行手術,研究證明,減重手術的好處大於壞處,不僅可以減少未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降低死亡率,還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登入中
Cho Chi Yang
作者
【疼痛醫師楊琢琪】從麻醉專業踏入疼痛改善的領域,關心身體疾病,也致力於情緒關懷與生活品質的提升。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inRaisesChange 個人部落格:https://chochiyangm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