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也會有關節炎?一表檢測是否有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讀幼稚園的妞妞突然抱怨走路腳會痛,身為媽媽的麗珍以為是妞妞這幾天在公園跑上跑下,扭傷了腳,過幾天就好。豈知經過一個星期,妞妞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著不肯上學,說膝蓋很痛、腳踝關節也腫腫的,而麗珍也觀察到妞妞走路一拐一拐......突然想起前幾天新聞報導的幼童關節炎,馬上替妞妞請假,緊急去看診。關節炎,不是只有老人會得嗎?
專家解析
別以為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專利,兒童也可能會發病。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黃德豐指出,其中以「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最為常見。
據統計,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是 16 歲以下的兒童,女多於男,3~4 歲及 10歲是發病的兩個高峰期,目前臨床發病案例最小年齡為 2 歲。
關節痛2週以上是警訊 把握6個月治療黃金期
兒童的關節炎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家長常誤以為是「成長痛」或一般腳痛,加上小孩無法確切表達身體的不舒服,經常在發病好幾個月後才就醫,延誤治療。因此,家長可在平常活動中觀察是否有異狀,小朋友如果關節腫痛長達 2 週以上,還有發燒現象(一般成長痛不會發燒),就趕緊帶去醫院做詳細檢查。
幼年型風濕性關節炎和大人一樣,有 2~6 個月的治療黃金期,若能掌握發病前半年的黃金治療期,1/3 病童可有效控制病情。醫學報告指出,很多幼年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在發病後 1 年才被發現,導致關節變形,影響生長、甚至殘廢。
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小孩因抵抗力較弱,免疫力仍不健全,容易細菌、病毒感染,導致「感染性關節炎」,這類關節炎型態多,也易混淆。建議若發現異狀,還是趕緊就醫診斷較好。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自我檢測表
台大醫院設計「自我檢測紅綠燈──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測表」,協助家長在平常活動中觀察孩童是否發生異狀,掌握黃金關鍵治療期。無症狀者,則為沒有生病的「綠燈」。
前 5 項症狀出現任何一項,屬於「黃燈」的高危險群邊緣,家長要多加留意。若出現最後一項,或前 5 項出現 2 項者,屬「紅燈」高危險群,趕快至大醫院的「免疫風濕科」檢查。
以下為 6 項自我檢測指標:
-
孩子比同齡兒童走路速度慢、跑不快。
-
走路一瘸一拐。
-
早晨起床後四肢僵硬、舒展不開。
-
活動力差、不喜歡活動手腳。
-
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發燒。
-
持續性關節腫痛。
延伸閱讀:
其他人也看了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腰痛膝蓋痛,有可能是髖關節失能導致
常見到髖關節在被動評估角度的時候,明顯受限卡卡,無法流暢轉動,髖關節損傷原因可能來自:周邊構造彈性減弱、不對稱長短腳與髖關節肌肉不平衡......
落枕其實是椎間盤突出!落枕拉脖子有效嗎?
每個人一生中一定都會得過的一種病-「落枕」,其實也是椎間盤突出。一個晚上的不對稱姿勢,也會讓椎間盤漸漸突出......
登入中
雜誌 大家健康
作者
《大家健康》雜誌是董氏基金會於1985年創刊,提供各類健康資訊供民眾參考。經過多年的改版與調整,現行的《大家健康》雜誌,已朝向專業的健康生活雜誌邁進,適合一般大眾學習身體自我保健。每期都有日常生活的健康主題,透過深入淺出的報導,讓讀者獲得實用的保健常識。《大家健康》每期固定單元有「SMART醫療」、「親情巧克力」、「親子甜甜圈」、「吃出健康」、「心靈活水」、「健康新知」、「元氣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