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運動量不足,爸媽一起來運動!

8成兒童,運動不足!

很多家長都會忽略了運動對兒童的重要。兒童因處於骨骼還在發育的階段,這時運動對骨骼發育相當有幫助,同時還可避免肥胖,並提高兒童平衡、反應、靈敏度、運動技巧及肌肉發展。

因此,鼓勵兒童運動是非常重要的,那兒童要如何運動呢?運動的內容應有中高強度,且包含有具衝擊性之運動較佳。

 

如何規劃兒童運動?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發布的運動處方指引建議,兒童運動應包含:

  1. 每天 60 分鐘以上之中強度到高強度運動,或每天步行 9000 ~ 12000 步。中等強度的運動指得是有點喘、呼吸心跳加快、輕微流汗,但是仍然可以講話的情況。

  2. 一週至少有三次的劇烈運動、阻力訓練及骨骼承重運動(bone loading activity)。阻力訓練像是遊樂場所的遊樂器材玩耍、爬樹、拔河。骨骼承重運動則像是跑步、跳繩、籃球、網球、跳房子等。

  3. 看電視的時間每天應少於 2 小時。現代兒童的娛樂偏好於 3C 產品,使用時間過長,而進行運動的時間則相對短得多,容易造成肥胖問題。應減少使用 3C 的時間並多鼓勵進行運動。

 

運動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兒童的體溫調節機制還不夠成熟,應注意避免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運動過久,並適當補充水分,以免中暑。而體重過重或平時較少運動的兒童,開始從事運動時,應先從低負荷、中等強度運動開始,循序漸進,先增加運動的時間和天數,再逐漸增加強度。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兒童及青少年也是可進行阻力訓練的,但應在適當的指導下進行,以免造成運動傷害。多數未成年人進行阻力訓練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是器材操作失誤造成,或是未循序漸進的進行訓練進程,因此在有專業人士指導及監督下的漸進式阻力訓練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然而,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發現,台灣的兒童運動有三大問題:

  1. 運動量不足:近半數兒童沒有每週運動習慣,僅一成六兒童每週運動 3次以上,遠低於國際平均表現。

  2. 運動強度不夠:兒童最常做的運動是在公園玩、騎腳踏車、散步,種類多屬輕度運動,運動強度明顯不夠。

  3. 家長也缺乏運動習慣,家長與孩子一起運動的比例也偏低。

 

其實,家長最好能與孩童一起運動,共同規劃家庭活動計畫,讓兒童能將運動與活動融入生活之中,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家長可在與兒童一起運動的同時,教導兒童正確使用遊樂設施的方式、運動常識及健康飲食。合適全家一起從事的運動像是健走、慢跑、多走樓梯少坐電梯、親子遊戲、乒乓球、羽毛球、單車、放風箏、參與學校及社區的活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不能只是好玩,還要安全

另外,兒童遊樂場所意外是很常見的問題,因此父母長輩帶兒童外出遊玩時,也要特別注意遊樂場所的環境安全。遊樂場應選擇有軟墊的,而且即使已經有軟墊也要注意是否有地面高低不平的情形。遊樂設施與設施間的距離不可太近,以免在遊樂過程中發生碰撞。

遊樂設施的高度也要注意,根據統計,遊樂設施的高度若超過 180 公分、跳躍離地高度超過 75 公分,容易造成意外傷害;跳躍離地高度超過 150 公分,容易造成嚴重的意外傷害。父母長輩要避免抱著兒童溜滑梯,這樣的動作其實很容易造成意外傷害。

要避免遊樂造成遺憾,最好可以事先做好預防措施。兒童容易選擇較為刺激或自己發明的遊樂方式,像是站著盪鞦韆、過高的位置跳下、逆向爬上溜滑梯、怪姿勢溜滑梯、一起玩時互相推擠等動作,有些不適當的遊樂方式容易造成意外,因此遊樂過程中最好要有人在旁觀看並能適時給予提醒不適當的遊樂方式可能會造成危險。平時也應指導兒童正確使用遊樂設施,以及哪些方式是不恰當而危險的,去到遊樂場時也要穿著合適的服裝及鞋子。

 

提醒您,鼓勵兒童多運動、減少使用 3C 產品、並跟兒童一起運動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運動的內容以及遊樂場所的安全,才能讓兒童快樂健康的成長。


冠誠 陳
冠誠 陳

作者

陳醫師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系,目前是藝文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台灣疼痛醫學會專業會員,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專業會員,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專業會員,台灣肌肉骨骼神經超音波醫學會專業會員。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rehabdr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