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見的「後骨間神經」症候群到底是什麼呢?
前陣子收到朋友捎來訊息,描述發生了不明原因的左手大拇指無力感,症狀持續了兩、三天不見改善,仔細詢問後發現,可能因為練習瑜珈時,手臂支撐過多施力不當,導致了後骨間神經症候群(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syndrome)。
後骨間神經 的解剖位置
後骨間神經為橈神經的下方分支。
橈神經(radial nerve)由臂神經叢後索,沿著肱骨外側向下行進,並在前臂近端繼續分支為淺橈神經(superficial branch of radial nerve 感覺神經)與深橈神經(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運動神經)。
深橈神經向下繼續通行,當它鑽過旋後肌(supinator)的淺頭與深頭的間隙之後,便稱為後骨間神經(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佛羅氏弓(Arcade of Frohse)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當後骨間神經鑽進旋後肌之前,會先通過佛羅氏弓(Arcade of Frohse),此為一特化的纖維拱門結構(fibrous arch),這也是臨床最容易造成後骨間神經壓迫的位置!

-
AoF:arcade of Frohse
-
DBRN:deep branch of radial nerve
-
HR:head of radius
-
DLSM::deep layer of supinator muscle
-
SLSM:superficial layer of supinator muscle
後骨間神經 的肌肉支配
後骨間神經為「運動神經」,負責掌管肌肉的收縮。主要支配了前臂背側的肌肉,包含:
-
伸指肌(extensor digitorum)
-
伸小指肌(extensor digit minimi)
-
尺側伸腕肌(extensor carpi ulnaris)
-
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
伸拇長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
-
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
伸食指肌(extensor indicis)








後骨間神經 症候群的原因
後骨間神經症候群的發生原因,可能來自於創傷(例如:蒙太奇骨折、橈骨頭骨折/脫臼)、或是類風溼性關節炎、臂叢神經炎(brachial neuritis)等。另外也常跟前臂的肌肉施力不當、過度使用導致的肌肉筋膜勞損有關。
後骨間神經 症候群的檢查
-
電生理檢查
我們可透過肌電圖檢查(EMG)或是神經傳導檢查(NCS)來評估後骨間神經是否有壓迫。 當後骨間神經發生壓迫的話,檢查結果會符合以下幾點:
-
由後骨間神經所支配的肌肉,會產生去神經支配變化(denervation changes)。
-
由橈神經支配的肌肉將不受影響。包括:肱三頭肌(triceps)、肘肌(anconeus)、肱橈肌(brachioradialis)和橈側伸腕長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
-
「淺橈神經」會表現正常的感覺神經動作電位。
-
-
理學檢查
因為後骨間神經並未支配橈側伸腕長肌(ECRL)的收縮,所以可藉由手腕的動作來辨別患者是否有後骨間神經壓迫的可能性。
白話一點地說,如果請患者做出握拳動作,會發現患者的拳頭偏向橈側(因為受後骨間神經支配的尺側伸腕肌肌力減退。但由橈神經支配的橈側伸腕長肌不受影響)。
如果繼續請患者做出大拇指比讚或是張開手指頭的動作,會發現手指頭的力量明顯不足,可能無法做出完整的關節角度(因為這些動作主要由後骨間神經所支配)。
此時需強烈懷疑後骨間神經壓迫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四角空間症候群可能導致後側肩膀的慢性疼痛
參考文獻:
其他人也看了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登入中
甫銓 陳
作者
【陳甫銓的物理治療筆記】專業物理治療師,希望能藉由藉由實證醫學支持的物理治療,分享臨床經驗,讓您遠離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