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飲食:從現代的科學眼光看古人傳統的飲食智慧(下)

肉吃太多,癌症心臟病風險高

以全球為尺度的關照下,我們該怎麼過節氣生活?

我建議幾個原則:

 

一、不需要因為採購進口食材而內疚

從營養的角度,食物與食材的多樣是好的。只要生產過程是妥善的管理且價格公道,都可以選購。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的報導指出,全球約四十一個國家仍然需要外部糧食援助,糧食不安全和惡劣的氣候條件(尤其是非洲降雨不足)的主要原因,這些嚴重影響了糧食的供應。(http://www.fao.org/news/story/en/item/1208508/icode/ )同樣地,台灣是海島國家,四季如春以農立國,但隨著產業型態的轉移,也同樣無法全面地自給自足。

 

二、適量攝取肉品

許多研究告訴我們,在所有飲食方式中,對健康最有益的飲食模式是以蔬果為根基,地中海飲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人類從農業革命以來不曾像現在這樣可以食用大量肉品,從史前時代到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地球上大部分人口都是靠米麵維生,只有少數人吃肉。

穀物作為食物來源比同樣土地上畜養動物有效率。從演化史來看,人類的身體負擔不了這麼多肉製品的飲食習慣,肉類攝食量過高,容易罹患心臟疾病以及增加癌症風險。在出書撰文期間(二○一九年八月)適逢亞馬遜雨林大火,當媒體開始關注時,這場森林大火早已經連續焚燒超過十六天,讓人覺得心碎又無力。影星李奧納多捐出一點六億台幣,也呼籲大家專款給環保團體,少用一次性耗材、並且少吃牛肉,因為巴西的牛隻放養是造成雨林被嚴重砍伐的原因,大規模焚燒雨林為了開荒造田。

 

三、優先選擇養殖魚

台灣環海,我們從小到大吃的魚幾乎都是由漁民撈上來的野生魚。但由於人類大肆捕撈、破壞棲地以及污染海洋的結果,野生海魚正迅速地枯竭,如果不「限漁」、「慢漁」,加強海洋保護的意識,預估到了本世紀中期,我們的孩子長大成年後,海洋將已無魚兒可捕。如果還想要吃海鮮只能買養殖魚種。與前文適量攝取肉品的建議一樣,如果要吃魚也請優先選擇養殖魚。

 

節氣飲食的現代意義是用飲食保護地球。不再是有什麼吃什麼,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而是有意識的愛地球,確保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可以永續發展。尊天敬人,與大自然的節奏和諧共處。

 

文章出處:《吃出影響力:營養學家的飲食觀點與餐桌素養》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吃出影響力-營養系劉沁瑜老師 FB 喔!


劉沁瑜 教授
劉沁瑜 教授

作者

劉沁瑜教授擁有十年醫學中心工作經歷後,在大學從事研究、教學,並擔任考選部命題委員。她是少數接受完整臨床營養醫學訓練、具有豐富臨床實務經驗並能進行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學者。在社會實踐方面,她強調實證醫學和科學論證的營養照護觀點,同時也積極參與營養與食品安全相關政策制定、創新創業以及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計劃。 獎項與榮譽:輔仁大學教學績優獎、教學成果獎勵、優良導師獎以及百萬產學合作獎勵等。 著作:《吃出影響力》(2020),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