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溫柔不是大家以為的無限包容,而是勇敢堅定
大家心目中的心理師是什麼樣子的呢?
「心理師應該要脾氣好啊」、「怎麼可以對個案生氣?」這是我很常聽見的狀況,大家對於心理師有感覺、有情緒這件事情,好像會跟「不溫柔」劃上等號,而溫柔好像是心理師必備的樣子。
多數人心中對心理師的人設抱有期待,認為心理師要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且包容個案的所有。
有時心理師也會把自己擺進這人設中,希望在個案面前表現和顏悅色,所以壓抑自己在諮商工作中的感覺。
不管是大眾、個案又或是心理師本身,常常被這個溫柔的期待給匡住了。
這樣期待會有什麼影響?個案可能會在心理師正面說出自己的問題時感到受傷,認為自己被指責了;心理師會因為害怕個案覺得自己不溫柔,而不敢點出個案核心問題,這樣一來,諮商將會是無效的。
但我自己的感覺是,心理師的溫柔不是他人眼中的溫柔。
心理師的人性在這樣的期待下 「被消失」,但其實很多時候心理師對事情要有感覺,這樣才能去理解個案的狀態。
舉例來說,個案因為自身緣故遲到、改時、臨時取消,做出破壞諮商架構的行為時,個案期待心理師可以無條件接受自己的行為,如果心理師基於維持諮商架構,去跟個案討論遲到這件事時,個案會覺得心理師不通人情、自己被指責,這也是因為對於心理師人設的期待,期待心理師該包容自己,但對於心理師來說,維持諮商架構其實也是幫助個案穩定的方式。
我想,心理師也不是只有一種樣子,溫柔也是。
溫柔不是只有一種樣貌,對心理師來說,我們的溫柔是勇敢堅定的說出我們對個案的看見。
就算有點赤裸!
就如同前面舉例的個案改時間,當心理師對個案這樣的出席不穩定狀態有情緒感覺時,才能夠去思考個案這樣的行為會不會也讓他身邊的人感到不適,進而影響人際關係;運用這個感覺去靠近個案的核心議題。
心理師有感覺才懂得痛,才能夠試著靠近個案的情緒,諮商也才會有所功效。
登入中
莊芷昀 心理師
作者
莊芷昀諮商心理師,現為頂溪心理諮商所合作心理師、大專專任心理師、台北法院合作心理諮詢師;希望分享諮商工作的觀察與隨筆,讓大眾從文章中獲得療癒,重新梳理心裡的事。歡迎追蹤臉書粉絲頁:心裡小心理。Instragram:@murmur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