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傷口,但多數傷口都看不見

情緒太滿時 不滑手機穩住自己

自 2017 年起,美國的 MeToo 運動席捲全球,從線上到線下、娛樂圈到社會各界,使得曾被性騷擾、性侵的人們有了控訴的管道,直到 2023 年的今日,台灣也開始燒起這場烈火。

這是個正義的運動,也是個撕裂、驚懼、恐慌的野火。

MeToo 的正面意義在於受傷害的人們通常處於弱勢,人微言輕且不受社會重視,更沒有媒體話語權。而 MeToo 成為了一道防護網,用團結、同理心編織起堅韌的勇氣,在「原來我不孤單」的普同感中,獲得身邊人的支持與後援。

從「或許一切都是我的錯」、「或許是我不夠勇敢」,轉變為「我不應該受到這種對待」、「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

 

但 MeToo 的意義除了把傷口揭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建立當事者的復原力,就像日本的侘寂(わび-さび)美學,透過金繕修復碎裂的陶瓷,並在表面敷以金粉或金箔,不特別隱藏損壞或裂痕,畢竟裂痕出現…就是出現了,修繕過後的純金亮澤凸顯了不完美中的缺陷之美。

 

當這一切發生,當傷口刻在心中,如何帶著傷痕往下走,是生命的一大課題。

但 MeToo 運動延續至今,當然也有不少負面聲音,例如證據缺乏、污衊、獵巫等等。性迫害一部份與權力結構有關聯,我不確定台灣的 MeToo 運動會解構權力結構,抑或是強化了權力體制。

演藝圈也好、政治也好,或是性別也好,MeToo 的發生不只是特定族群會受到迫害,譴責的聲量不該直接蔓延至特定群體,因為即使是男性、長者、主管或有話語權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不當對待。

MeToo 該重視的是每個人都可能受傷,而這些傷口大多數都不為人知;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個不過度情緒化、用同理與陪伴織岀的社會網,讓每個人的傷口都可以被好好對待,同時也不是以獵巫、看笑話的心態去撕裂任一個族群。

 

如果很困惑該怎麼做,以下這些事情是我們可以做的:

  1. 適時切斷鋪天漫地的資訊,不讓自己的情緒太過輕易的被操控,如果發現自己情緒很滿,請關掉手機與電視,好好安穩自己的內在。

  2. 面對 MeToo 訊息,不輕易以批評、指責做回應(無論是面對受害人或加害人),因為你我都不清楚事情的全貌。

  3. 如果這些事發生在自己身邊,簡單的理解與陪伴就很好,詢問是否需要聊聊?或去哪裡散散心?(但更專業的陪伴請交由專業人士)

  4. 如果是當事人,一切都不會是末日,即使自己感覺腳下的世界塌陷,但請相信:「會過去的」。請務必找個信任的人、或專業助人者,陪伴你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

 

願每一滴溫柔都讓鮮血更凝固一些;願每一個堅韌都讓撕裂更溫和一點。

 

轉載自發瘋心理師,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唷!


鄧善庭 諮商心理師
鄧善庭 諮商心理師

作者

發瘋心理師,領有高考諮商師證照之心理師(諮心字第0004150號),曾服務國小、高中、精神醫院之兒童青少年門診,現職大專校院專任心理師。希望將生活化的諮商理論傳達給社會大眾,致力於提升大眾心理健康。歡迎追蹤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cou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