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求助該找誰?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 需精神科醫囑

可能受國外影集影響,許多人想尋求心理協助時,還是會脫口而出:找「心理醫生」幫忙啊!不過事實上,台灣並沒有心理醫生,只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三種。

首先,以表格來看這三項職業的差別:

名稱 精神科醫師 臨床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訓練背景 醫學院→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考試 臨床研究所→一年全職實習→醫事人員高考 諮商研究所→一年全職實習→醫事人員高考
學術背景 生物精神醫學與精神藥理學、復健與社區精神醫學、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老年精神醫學、成癮物質相關疾患學、成癮物質相關疾患學等 精神病理學、健康心理學、心理衡鑑、臨床神經心理學概論、心理治療專題(心理治療基礎、認知行為、心理分析、經驗等) 諮商理論、團體諮商、諮商技術、諮商與心理治療(完形治療、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等)、諮商倫理、心理衡鑑等
治療方式 精神疾患診斷、藥物治療、電痙攣療法 心理衡鑑、心理治療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
治療場地 醫院、診所、社區 醫院、社區 社區、學校
治療焦點 進行精神疾病、精神官能症之診斷及藥物治療 通常針對問題狀況持續性久且偏向人格狀態較偏離常態的人,針對個案的身心症狀與病徵,做適當的處遇治療,強調評估衡鑑 著重於一般人出現適應不良狀態時,提供危機評估(自傷傷人、性侵家暴…等等)判斷,並互相討論解決方法、尋求支持、宣洩情緒的管道
備註 是在這三者中唯一可以診斷、開藥的職類。以法規來說,兩類心理師若要進行精神官能症或精神疾患的治療,須先有精神科醫師之診斷及醫囑 著重在神經病理學、心理衡鑑等,透過衡鑑來評估病患哪個向度出了什麼狀況,例如認知、生理、行為等等的,再依此決定治療方向 著重學習一般人的常態發展,如兒童、青少年、老年等不同族群的發展狀態,或伴侶、家庭、親子等關係形態,並學習個別及圖體諮商之理論、技巧

 

三種心理相關從業人員之比較,上述是基本的職業背景知識,簡單地說明三種職業的差別,那實際上,這三種職業到底會有什麼不同的治療方式呢?以下用一個個案做說明,假設個案目前同時擁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的幫助,來看看他會分別可以得到什麼協助!

個案假設:患有憂鬱症的大學生小新,因在校內有情緒及睡眠困擾,除學校的學輔中心有固定諮商外,也自行至醫院接受精神科診斷。

陽光灑落,是風和日麗的一天。今天也是小新固定與校內諮商心理師見面的時間,但見面前還有兩學分的必修課,躺在床上的小新覺得外面太陽很溫暖,但心裡很空、很無助,覺得要爬起來上課好累,也不曉得上課的意義是什麼。

不過突然想到心理師跟自己說:「我們約定好上課還是要出席喔,你得維持學業我們才有辦法繼續晤談,未來至少也能拿到畢業證書。」咬咬牙還是決定起身,隨意換了衣服後就走向教室,開啟這一天。

 

坐在教室裡,台前教授說的話好像飄在空中,小新覺得腦中有點難組織教授的話語、注意力有點難集中,心裡默默想著下午去找醫生時,要跟他說這個狀況,希望可以再調藥。

下課鐘響,正準備起身的小新被身後的聲音叫住:「小新,我們晚上要去看電影,你要一起來嗎?」是從大一就跟自己關係不錯的小允。

「我晚上還有事耶,你們去吧。」小新一面收拾桌子一面回答。

「是喔,你很久沒跟了耶,下次一起來喔!」小允開朗地說。

「好阿。」雖然這麼回答,小新心想自從上次在系館頂樓嚇到大家後,他知道老師都特別要求同學關心他,不過他並沒有打算跟同學說自己還有去看精神科,「他們會嚇傻吧!」小新默默的這麼想著。

走向輔導室的路上,小新感覺有點忐忑又有點期待,他認為學校心理師是少數理解自己狀態的人,也是少數讓自己能坦露負面狀態的人,但又擔心今天談到原生家庭的議題時,會不會又在諮商室落淚。

「好累!」這麼想的小新還是走向諮商室。

 

進入諮商室後,映入眼簾的是熟悉的諮商師笑臉。

照慣例,諮商師關心他本週的狀態,1 到 10 分評估自己這週的狀態與情緒起伏。

接著繼續談論上次沒說完的家庭議題,小新還記得諮商師和自己說過:

「我們或許沒辦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情,現在回去斥責父母也沒有太大意義,但談論過去、談論家庭的用意是為了瞭解這些經驗,如何促成現在的你,你的行為、感受、想法其來有自,而這『瞭解』的用意是承認並接納,因此有了自由選擇未來想要的人生、感受、想法。」

小新知道雖然現在談論過去很痛苦,常常還會哭的不能自己,但這是為了讓自己瞭解過去發生的事,如何影響現在的自己。

 

透過幾次諮商後,小新知道「覺得自己不被愛」、「覺得自己很糟糕」、「覺得自己不該被生下來」,這些想法是扭曲且不真實的,不過這些都是因過去經驗而學習而來的認知,這些核心信念深深影響著自己面對現在的人際、情感關係,使得自己總是難以與他人建立長久穩定的關係。而這些焦慮與對自己的無助,都被諮商師溫暖的承接。

小新第一次發現自己是被理解的、被尊重、被接納的,他可以真實的說自己內心黑暗、負面的一塊,而不會被評價,好像這很正常。

「原來自己有資格被這樣溫柔的對待阿。」這樣想的小新,也不自覺得對自己更溫柔、更少一些評價了。

 

步出諮商室外,走在陽光下的小新想著:「今天好像是還不錯的一天。」接著慢慢走去搭捷運,準備去醫院精神科回診了。踏進精神科診間,一如既往的白,白色的牆壁、白色的天花板、白色的醫師袍,醫師詢問自己:

「這個月的情況如何?藥的效果如何?」

「還是覺得很難提起精神,每天覺得累累的,心理空空的,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小新回應。

醫師關心道:「藥物有按時吃嗎?這次的吃了藥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嗎?」

「胸口的悶有比較好一點,不過情緒的部分好像改善有限。剛開始吃藥的一個禮拜,頭暈想吐的感覺很明顯。」小新邊回想邊回答。

醫師解釋:「就像我開藥之前跟你提到的,憂鬱症的藥物在服用第一個禮拜的時候副作用的確會比較明顯,不過之後身體就會慢慢適應了,服藥幾天過後這些不舒服就會逐漸消失了。」

 

小新點點頭,醫師接著說到:「憂鬱症的藥物在體內達到穩定濃度大多需要兩週到一個月,這個時候效果會比較明顯,我們可能需要有點耐心,搭配心理師的諮商,一定會愈來會好的,我對你有信心,你也要對自己有信心喔!」

小新小聲地說「好。」跟醫師道謝與道別後就漫步離開診間。

步出診間的小新坐在旁邊的椅子上,等待與臨床心理師的最後一次的會談。

 

「已經第六次了阿。」這樣想著的同時治療時間也到了,小新逕自走向治療室,敲敲門走了進去。

「嗨!」臨床心理師與自己打個招呼「這禮拜的自我觀察狀況如何?」

這幾次的治療小新發現自己對自己、對未來、對世界的看法有些不同了,雖然還是會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人,但比較少用「全世界最糟糕」的人來形容自己;想做的事失敗了還是很難受,但不再輕易因為一件事就否定全部的自己。與心理師的談話,重新練習了對事情的認知與想法,不再災難化地對自己下判斷。

但同時接受諮商跟臨床心理師治療的小新,覺得這兩個好像很類似,又有哪裡不一樣,這個問題放在他心裡好陣子了,而這是最後一次,他決定鼓起勇氣問問看。

 

「心理師,你好像都是跟我談認知、思考,是因為你是臨床心理師嗎?我的諮商心理師好像比較少跟我聊這個。」小新問。

「嗯~你的觀察很細膩。」心理師回應「不過其實這跟每個人的治療學派有關,和諮商、臨床沒有太大關連喔!也有諮商師走認知治療學派,不過臨床心理師的確較多人傾向使用心理動力或認知行為學派。」

「是喔。」小新還有些疑惑「 這樣你們好像沒什麼差別?」

「哈哈哈!在跟你們建立關係、做心理治療這部分是真的沒有太多差異,但我們背後的理論背景還是有差別的。我們的專業背景更著重在神經病理學、心理衡鑑等,諮商可能更著重學習一般人的常態發展,以及諮商的理論、技巧。我們會先透過衡鑑,評估你哪個向度出了什麼狀況,例如認知、生理、行為等等,然後再依此決定我們的治療方向!」

原來如此,小新心裡默默佩服著不同的專業,也慶幸自己及時獲得專業資源的協助,才能繼續行駛在人生的軌道。雖然精神疾患不會消失,但至少這世界還擁有我們的協助。

 

謹以此文感謝所有助人相關工作者,這世界有你們而更加美好。

 

  • 感謝:本文與 ēSEN 共同合作,歡迎點擊網站觀看更多醫療知識!

  • 感謝:好友陳揚諮商心理師,協助給予意見回饋。

  • 備註 1:為濃縮不同三種職業的工作內容,此文為虛構內容,不同人在接受精神科治療、心理治療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狀態:並非所有人、所有憂鬱症個案都會獲得三種職業的治療。

  • 備註 2:本文所述之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對個案的看法僅代表作者自身觀點與治療取向,不同心理師具有不同的治療取向、對憂鬱症看法及個人風格。


鄧善庭 諮商心理師
鄧善庭 諮商心理師

作者

發瘋心理師,領有高考諮商師證照之心理師(諮心字第0004150號),曾服務國小、高中、精神醫院之兒童青少年門診,現職大專校院專任心理師。希望將生活化的諮商理論傳達給社會大眾,致力於提升大眾心理健康。歡迎追蹤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cou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