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食品吃越多越好?其實有些挑選小訣竅!

兒童吃健康食品,需注意劑量

家中的小孩都是父母的寶貝,總會希望孩子能平安且健康,說到健康,由於現在身處資訊爆炸的年代,許多電視節目或是雜誌廣告,都會有所謂的專家對於兒童保健品的分析解說;此外,由於保健營養品補給品不是藥,所以不只藥局,連康是美、屈臣氏等藥妝店,或甚至在好市多、全聯、家樂福等都可以販賣,有次到眼鏡行也看到賣葉黃素。家長都想要對小孩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從小能補什麼就給孩子補下去,但這真的是好的嗎?

對我而言(至少也受過醫藥專業訓練以及在醫院磨練過),健康食品、藥品、食物,都是攝入人體且可能會造成一些反應的物質,而反應有分為好的反應(效果)及壞的反應(副作用/不良反應);是否起反應,可以取決於效價以及劑量。以藥品來說,可能只要幾毫克或甚至幾微克就可以產生作用,這樣的作用是達到政府部門所認定的門檻,所以才可以稱為療效;而且這類物質可能隱含著產生副作用的風險(至少比健康食品高),所以被稱為藥品而被衛生單位管理。而許多能夠被開發為保健食品者,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有效果但未達法定門檻,二是以學理推測「可能」有效果。以下幾點經驗談與大家分享:

 

除了主成分外,其他成分也要注意

要知道產品的製造中,除了主成分以外,還有所謂的賦形劑,這就好像肉包裡面主成分是肉,但可能還有鹽巴、蔥薑、香菇,外面還有麵皮,所以我們不能只知道主成分,還要知道其他成分適不適當,你可以翻開產品說明書內應該會有記載(有的產品外盒內亦有部分資訊),需要注意的是,例如:乳糖不耐症的人吃了含有乳糖做為賦形劑的產品,可能產生腹瀉;例如:蠶豆症病人使用含有薄荷等成分的產品,可能導致溶血的產生。再者,生產線也是我會注意的地方,由於製造工廠不太可能僅製造一種產品,可能也有生產或代工多項產品,共用生產線雖會進行清潔,但可能還是有微量殘留某些物質,若是寶寶比較敏感,對於同時有魚、蝦、芒果、麩質、雞蛋等製造產線,我也會留意一下(如果他有標示的話)。

 

有認證的,先看看是什麼認證

認證是由他方檢驗機構稽查合格所頒布的一項殊榮,有很好,但要先了解是什麼的認證,例如常見的 SNQ(國家品質標章),主要講的是對於製造的品質的要求,如內容成分的詳列、製造過程中的管制、安全(如:微生物或重金屬)與衛生等,主要偏重於製造與標示等品質類別,結論是 SNQ 不等於效果或人體使用安全等。又如許多產品都會強調專利,但專利只能說明產品的獨特性,但這樣的獨特性對於效果或人體使用安全來說,又是另一件事情了。

 

兒童劑量需特別注意

標示於產品外盒或盒內的說明書,都是具有法定效益的,也就是不可超出標示的過度宣稱。例如:維他命 A、D、E、K,這些營養素屬於脂溶性,吃多了可能累積在體內,恐有中毒風險,孩童可能因年紀或體重有特殊限制規範,尤其年紀未足六歲更是要注意,例如:某些產品標示可能會說六歲以上一天一次,一次一顆,但是對於年紀比較小者(如三四歲),銷售員可能會稍微模糊帶過,或是似是而非的說明,我都不會輕易讓小寶貝胡亂嘗試。

 

內在重要,外在也很重要

一個好的產品,無論主成分宣稱有多好,產品有多安全,最重要的是他如何保管儲存。例如:奶粉,若是瓶身有凹陷或不正常膨脹,代表可能受外力撞擊過,難保有些地方沒有隙縫,國外曾經發生過奶粉製造成品檢驗沒問題,但運送至零售點時有受外力撞擊,導致細菌滲入並且滋長,小寶寶使用後因此送醫急救。再者,儲藏溫度與環境也是我會擔心的一件事情,若是外在環境容易高溫或髒亂,也難保產品內部不會變質。


Mika Chen
Mika Chen

作者

health innovator, expect to transmit useful knowledge.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