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最怕的腸病毒終於要有疫苗了!
腸病毒這三個字,在台灣的大家一定聽過!這是東南亞這類充滿濕與熱的國家,很常面臨的一個公共衛生議題。由於嬰幼兒是這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其併發重症及死亡機率約為 1.3% 至 33.3%,所以身為家長們不得不留意。
腸病毒其實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類病毒,其可能是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腸病毒、伊科病毒等 RNA 病毒科的病毒。這類病毒因為沒有外套膜,所以無法以酒精消滅,所以跟新冠病毒不一樣,使用 75% 酒精不是萬能的;相對的,這類病毒需要以清潔劑(或肥皂)濕洗手清潔,才是正確的預防腸病毒的傳播。(腸病毒主要傳播為糞口傳染,所以手部清潔非常重要;而新冠肺炎是飛沫傳染為主,所以戴口罩是重點,兩者不一樣喔)
腸病毒常見的表徵包含手足口症(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及咽峽炎,HFMD 可以看到皮膚出現很多很多的泛紅小丘疹,咽峽炎會讓寶寶吞嚥不適導致食慾下降,時常也會合併發燒等症狀。腸病毒誘發的重症,可能導致神經性或心肺方面的併發症,會危及生命,所以建議家中小寶貝有前述的一些症狀時,可帶去給小兒科醫師進行專業的評估。目前比較不幸的是,並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以對抗腸病毒,大多是支持性療法(症狀治療)或給予免疫球蛋白去中和病毒,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預防。如前面提及,以清潔劑進行濕洗手是重要之重;此外,疫苗的施打也是國際間持續發展的策略之一。
盤點目前國際上對於腸病毒疫苗的狀況,共有 6 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的包含中國研發的 3 款及台灣研發的 1 款;而另一款台灣研發的腸病毒疫苗仍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預計試驗於 2024 年結束,最後一款為新加坡藥商研發的疫苗,目前僅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簡言之,扣除中國研發的疫苗,目前全球僅台灣研發的腸病毒疫苗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且效力與安全性看起來不錯,且也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 The Lancet 中,以下僅該發表的文獻進行簡介:
-
收案機構:
橫跨台灣與越南,由台大、馬偕及巴斯德研究所等協力完成。
-
試驗設計:
隨機分派、雙盲、安慰劑對照、第三期臨床試驗。
-
藥物投予:
疫苗組(2.5微克);安慰劑組。間隔 56 日給予第二劑相同藥物。
-
效力結果:
測量指標(outcome) 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 減少任何腸病毒症狀 96.8% 減少因腸病毒住院或死亡 81.0% -
安全性結果:
兩個組別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是相似的,都屬於輕至中度且僅微短暫性產生。
疫苗組 安慰劑組 注射部位疼痛 23.3 23.8 腫脹 12.1 12.0 發紅 11.2 11.6 發燒 23.1 23.8 哭鬧 20.4 17.7
這支疫苗原本由國家衛生研究院開發並且進行初期臨床試驗,隨後技轉至廠商進行接續開發,而現在正在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當中,期待我國能研發出有效又安全的疫苗,提供嬰幼兒一個完善的保護,並且再次將產業走入世界。
其他人也看了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腰痛膝蓋痛,有可能是髖關節失能導致
常見到髖關節在被動評估角度的時候,明顯受限卡卡,無法流暢轉動,髖關節損傷原因可能來自:周邊構造彈性減弱、不對稱長短腳與髖關節肌肉不平衡......
登入中
Mika Chen
作者
health innovator, expect to transmit useful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