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眼壓≠青光眼!七個確認青光眼的判斷方法
眼壓高者必須定期追蹤檢查
如果認識青光眼的人,很容易把青光眼與高眼壓畫上等號。臨床上很多病患有高眼壓,但檢查後視神經無變化,也無視野缺損,這類患者是高眼壓症,並非青光眼。
呂大文醫師解釋,高眼壓症的患者眼壓都較高,可能跟先天體質、服用高血壓藥物或類固醇等有關;如果擔心得到青光眼,可和醫師討論後,定期追蹤眼底神經與視野的變化,一般來說,高眼壓症變成青光眼的機會約為 5%到 10%。
雖然眼壓是青光眼的診斷重要因素,但越來越多臨床經驗顯示,很多青光眼患者不一定眼壓高,甚至不比正常人來得高。呂大文醫師強調,除了測量眼壓外,還要綜合其他檢測,才能正確診斷青光眼。
確診青光眼的7個方法
-
視力
患者視力初期相對正常,到了晚期就明顯變差,因此視力檢查不能完全診斷青光眼;許多中期程度以上的患者,因視野縮小,常會感覺夜間視力較差。
-
眼壓
一般人眼壓在 8 到 20 毫米汞柱間。目前醫院診所最常使用的氣動式眼壓計,利用氣體噴到角膜後產生的推力使光點移動,依光點移動的距離來換算眼壓的大小。
-
隅角鏡
隅角鏡主要協助判斷患者是哪種青光眼。臨床上使用的是蔡司四稜鏡,這是最方便的檢查方法。
-
眼角膜厚度
這是測量眼壓的重要因子,如果患者角膜較厚,測量的眼壓會比實際眼壓高,反之若較薄,測量的眼壓則比實際低。
-
視神經
視神經凹陷是青光眼典型的病徵,「直接眼底鏡」是最廣泛用來檢查神經盤的方法,缺點是只能單眼檢查,立體感較差,還需要其他輔助檢查。
-
視野檢查
典型的青光眼病患常會出現視野變化,包括範圍變形、縮小或對光敏感度減少等。
-
誘發試驗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行,就得用此方法,可請受檢人在暗室或戴上眼罩一段時間,若眼壓明顯上升,也可協助診斷;但近來視野與視神經檢查已經能獲得足夠的資訊。
青光眼症狀分期

資料來源/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
青光眼風險因子評估
-
眼內壓(IOP)升高:
是唯一可矯正的青光眼危險因素。
-
年齡較大:
一般人一生得到青光眼的機率是 20%。40 歲得到青光眼的機率是 1.5%,70 歲得到青光眼的機率是 7%,年紀愈大得到的風險愈高 。
-
亞裔種族:
隅角閉鎖型青光眼在亞洲較常見,因青光眼而失明,亞裔約占 25%,歐美約占 10%。
-
有家族病史:
家族中直系血親如果有青光眼,得到青光眼的機會是一般人的 7 到 9倍。
-
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
可能罹患次發性青光眼。
-
眼睛受傷:
眼睛遭刺擊等嚴重創傷時,可能使房水流出通道受損,使眼內壓立即或逐漸上升。這類傷害也可能導致水晶體錯位,使房水流出通道關閉而導致眼壓上升。
-
使用皮質類固醇:
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或可體松治療,會使青光眼風險升高,所以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當心。
-
重度近視:
外界以為高度近視是 1000 度,其實是 600 度。
-
中央角膜厚度較薄:
小於 0.5 mm。
資料來源/台灣青光眼醫學會
感謝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林仲審稿
其他人也看了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腰痛膝蓋痛,有可能是髖關節失能導致
常見到髖關節在被動評估角度的時候,明顯受限卡卡,無法流暢轉動,髖關節損傷原因可能來自:周邊構造彈性減弱、不對稱長短腳與髖關節肌肉不平衡......
登入中
雜誌 大家健康
作者
《大家健康》雜誌是董氏基金會於1985年創刊,提供各類健康資訊供民眾參考。經過多年的改版與調整,現行的《大家健康》雜誌,已朝向專業的健康生活雜誌邁進,適合一般大眾學習身體自我保健。每期都有日常生活的健康主題,透過深入淺出的報導,讓讀者獲得實用的保健常識。《大家健康》每期固定單元有「SMART醫療」、「親情巧克力」、「親子甜甜圈」、「吃出健康」、「心靈活水」、「健康新知」、「元氣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