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所有工作都不可或缺的能力!編輯是怎麼訓練出來的?
有一位年輕的朋友,因為對出版的熱愛,在畢業後投入了這個行業,擔任圖書編輯。
但工作了半年之後,他覺得跟他的想像不一樣。
想像中的編輯,應該要有選書、審書權,要對書籍的內容有自己的觀點,找到合適的方式來選來包裝。
出版後,可以到各個社群或媒體去推廣自己的書,讓更多人知道。
但是,進了公司之後,卻覺得自己好像只有在做一些雜務,像是整理書訊、校對、請款等等。
他有些焦慮,擔心自己毫無成長,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相關專業技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中的編輯呢?
暫且先不討論他想像中的編輯是不是符合現實。這篇想談的是,在編輯的訓練上,通常會是什麼情況。
編輯的職務類型分成好幾種,像是企劃編輯、外文編輯、執行編輯等,先前寫了一篇文章分享過各類編輯的職務內容,可以參考這篇,各類型的編輯,所需核心能力不同,因此訓練方式也會有些不同。
今天這篇文章想談的是,一個可獨立作業完成一本書的編輯,通常出版社會怎麼訓練呢?
我的經驗是:
-
先瞭解並實作,以熟悉編務流程:
包括成本試算、書籍文案撰寫、校對、潤稿、發排、發設計。
-
接著是後端印製流程的認識與理解:
負責與美編及印刷廠溝通並看印、確保品質。
-
再來是書店入庫與發行、宣傳流程的認識:
學習與行銷業務人員溝通,並配合前期與後期推廣作業。
-
最後,才會是負責書籍的選題、市場的判斷與銷售的推估。
這四個階段的訓練循序漸進,但也可以重疊。須依照每個人學習進度的不同去調整。
讀到這裡,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是這樣的流程呢?
我的觀點是,編輯的諸多工作項目中,為核心能力、有客觀標準、容易檢核的,就是編務流程。
如果一個編輯的基本功不紮實,做出來的書品質就不會好。
而且在編務過程中出錯,也會增加成本,或因延書造成各種損失,甚至影響商譽。
因此,先把重點放在訓練基本功是必要的。
上面那位年輕朋友,所說的「校對」就是編務中的基本功之一。
而因為校對花費的時間長,經常讓新進編輯覺得自己好像「都沒在做重要的事」。
但所謂的重要是什麼呢?
把書的內容做正確、做好,就是編輯最重要的事了,不是嗎?
至於選書、審書,那是必須對書籍市場有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上手的。
我不排除有些人天生慧眼,市場敏銳度高,入行沒多久,就能找到跟讀者接軌的書籍。
如果本身有這樣的自信,不妨也可以提案給主管,一起來討論評估。
我也曾經一開始就要求新進編輯提案、選書,而這是為了測試跟瞭解新人的能力到哪個程度。
但同一時間,我仍積極的訓練他最根本的編務流程。
不過,各家出版社做法不同,每個人的能力與程度也不一樣,如果有疑問,不妨直接找主管討論。
對主管來說,除非說出來,不然他們不會知道你對這份工作有什麼想像與期待。
而如果覺得目前的階段已經得心應手,希望可以學習並承擔更多,相信多數主管都是樂見的。
與其心裡糾結,不如去了解主管與公司對自己的訓練計畫是什麼,這樣也才能在工作時,更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做」,以及要學習與加強哪些能力。
我也好奇同業們在菜鳥時期是怎麼受訓練(折磨)的呢?
成為老鳥後又是如何訓練菜鳥呢?
想看到更多總編私房筆記嗎?可以到 總編的臉書粉絲團 唷!
其他人也看了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登入中
總編私房筆記 YANG
作者
經手過大明星、文壇前輩、暢銷全球翻譯書……這些經歷豐富了我的出版人生。 這輩子只待過出版領域的總編輯,分享從小職員走向「總」字輩主管,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學。 ○臉書專頁:總編私房筆記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hiefeditor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