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醫生大哉問--這些傷會好嗎?

受傷不會完全好 運動治療緩惡化

門診解釋完各種治療後,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醫生,那這些傷會好嗎?」

講實話這問題博大精深,最重要的一點,是所謂「好」的定義是什麼。

是在X光、超音波、甚至核磁共振(MRI)底下一切正常?還是現在最困擾的症狀改善,下次再痛有得治療就好?又或者是症狀能長時間改善,並且不會因爲相同問題限制生活或運動?

 

在X光、超音波、甚至核磁共振(MRI)底下一切正常?

肌腱韌帶撕裂、椎間盤突出、退化骨刺壓迫等,想在影像檢查上變成正常無解,開刀也不可能正常,椎間盤突出開刀,手術將椎間盤切掉不要壓到神經,正常?腰椎滑脫開刀,手術將壓到神經的骨頭、韌帶切掉,釘子固定起來,正常?

 

現在最困擾的症狀改善,下次再痛有得治療就好?

這種就是最多人可接受的結果:

  • 10 歲第一次腳扭傷:敷藥;不痛回去打球。

  • 20 歲第二~五次腳扭傷:吃藥+復健熱敷電療;不痛回去打球,玻璃腳踝。

  • 30 歲第六~十次腳扭傷:打針;打球稍微劇烈腳就腫起來。

  • 40 歲第十~二十次腳扭傷:開刀重建韌帶、清骨刺;不打球了,能慢跑就好。

  • 50 歲第二十次腳扭傷:開刀換關節或關節融合;算了,可以走路就好。

  • 60 歲又再痛起來:不敢再開,忍痛就好。

好像每次都有在治療,但狀況一次比一次爛,再安慰自己:啊這就退化啦!

 

症狀能長時間改善,並且不會因爲相同問題限制生活或運動?

若對自己的生活、運動期待很高,希望到 80 歲也能維持現有的生活品質、運動強度,那對每次的疼痛、受傷所應抱持的態度,就是要治本,治療方式有以下兩種:

  1. 結構治療:增生注射修復,儀器復健,太過嚴重的傷需開刀。

  2. 動作治療:分析受傷前後動作,找出受傷原因、傷後不穩的動作,訓練穩定患部,避免陷入迴圈反覆受傷。

 

總結

我的傷會好嗎?總結一下:

  1. 要一切都回到正常:無解

  2. 有治療有改善就好:吃藥打針做復健,最後退化開刀,生活品質一路退化下降(多數人的選擇)

  3. 長久改善、減少復發、避免持續退化限制生活、運動:修復+動作控制調整+持續改變生活及運動習慣。

 

最後,以上你對「傷好了」的定義是哪一個呢?


張嘉哲 骨科醫師
張嘉哲 骨科醫師

作者

熱愛運動、經歷無數運動傷害的骨科醫師。跳脫傳統骨科開刀思維,鑽研動作控制訓練及修復性注射治療,期望幫助病患從事喜愛的運動、維持生活品質,而非妥協退化不做事不做運動。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張嘉哲-骨科醫師-107381010745670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