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煎藥跟藥丸有什麼不同?

藥丸藥效緩,煎劑材料需加熱

一般來說,現代人由於健保給付關係,使用健保去中醫診所就診時多是拿到藥粉,特殊情況才會使用到煎劑或是藥丸等等不同型態的中藥。那麼這些不同的劑型有何區別呢?今天就來簡單的跟大家略為說明。

以前的中醫看診,多數是由中醫師看診後,開立處方,患者在依據藥方,到中藥房配藥這樣的流程,藥房會依據醫師的處方,配置藥材,讓患者帶回家煎煮或是依據醫師的處方需求代為處理成指定的劑型。

若是配成一副一副的藥材的,那便是水煎藥,由患者回家依據需求煎煮,可能是幾碗水煎成幾碗水,或是有的藥質地堅硬需要先浸泡一段時間再煎煮,有的藥材需要煎煮時間長才能發揮效果去除毒性,也可能有的藥材味道芳香不耐久煮在最後才加入,總之,煎煮水煎藥也是有很多眉眉角角,攸關藥效與用藥安全。

 

那麼傳統的藥丸與水煎藥有何不同呢?

一般傳統的藥丸稱之為生粉丸,通常由藥房代為配置,依據醫生的處方要求,將藥物烘乾,研粉,一般再加上蜂蜜黏合,搓成一條一條以後,再用製丸機切成一顆一顆,這樣作成的便叫「蜜丸」,就是大家平常看到的「黑藥丸」。

另外也有一種製法叫作「水丸」,則不加蜂蜜,製作時像搖元宵一樣,將藥粉漸漸搖成一顆一顆的小丸,此種藥丸製作工藝較為繁複,且台灣會作的師傅較少,所以坊間較少見到。還有一種藥丸的黏合劑為米丸,用糯米當黏合劑,此種藥丸比水泛丸更為少見,在台灣以往只有老國醫朱士宗醫師還有其兒子朱樺教授跟他們的徒弟會製作,他們從章氏外科傳承下來的虛痰丸,在治療特定的疾病有其獨到之處。

 

三種傳統劑型的藥丸為何需要不同的製作工藝呢?

其實這是依據藥效與需求而設定,通常蜜丸較為常見,除了製備上較為簡單易於保存之外,也能有矯味以及讓藥效緩慢釋放的效果,米丸也是為了讓藥效緩慢釋放,如虛痰丸使用的斑蝥毒性較強,需要用此讓其緩慢的釋放藥效避免中毒。水泛丸與前兩者的區別在於少了蜜跟米這兩樣作為黏合劑,所以服用同樣重量的藥量會比較多,比較可以不用吞那麼多藥丸,且一般水泛丸較為小顆,服用上會更為容易一些,另外就是腸胃較差的人使用水泛丸可以避免難以消化而讓胃腸不好吸收。

看到這,可以知道傳統的煎劑與藥丸,最大的區別在於藥材有無經過煎煮這道程序,有的藥材需要透過煎煮產生化學反應效果才能出來,而有的藥材經過不耐高溫煎煮,過度煎煮反而失去效果,這些在中醫師處方時都需要構思的。

現在台灣的應用上,丸劑多用於保養身體或是慢慢改善某些特定問題時較多,因為且服用方便,長期使用病家比較不容易排斥,可以達到緩圖建功的效果。而煎劑由於更動處方較為容易,不如藥丸製做下去就不能改了,性質較為靈活,治療大部分疾病其實都適用,且單次劑量較大,便於應用。

 

雖然在元朝王海藏著作湯液本草中提到:「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但也有很多例外,例如:治療急性病使用的溫病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就是拿來開竅醒神的,那麼為什麼要將這些要配製成藥丸呢?不是丸者緩也嗎?我想大致上可以有以下原因:

  • 第一點,這些藥裡面有些不耐煎煮的名貴藥材如牛黃麝香冰片等等。

  • 第二點,治療急性病如突然中風昏倒等等在過去可沒時間慢慢煎藥。

  • 第三點,便於保存與攜帶。

 

此文上面所談,大多是通例,而中醫藥漫長的歷史中,往往也會有許多特例出現,有時不能一概而論,僅表其大略,未能細微,大家細細體會必有所得。


Wenfa Liu
Wenfa Liu

作者

劉文法中醫師,現任德滿堂中醫診所院長,興趣為研究中醫學史以及中醫藥文化,專長為中醫婦科、內科,擅長使用傳統中藥材處方。喜歡從社會文化角度看待傳統中醫藥文化。 另有攝影與美食嗜好,以 wenfaliu 的帳號在 Instagram 上分享攝影照片。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