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儀式感
儀式感讓我們更看重現在當下的時刻,儀式感也讓我們更珍惜與身邊的人的關係。我們常因為生活的忙碌、柴米油鹽的繁雜,而忘了自己原本在意或喜歡的小事物,而這些其實很重要,例如原本早上有泡一杯熱咖啡的習慣,但因為工作繁忙、或打理小孩,久而久之,可能會覺得生活越來越混亂,脫離自己的掌控,進而忘了自己的原本的喜好和習慣。
這時,我們可以適時地找回生活的儀式感。例如,換上熟悉的衣裝、帶上工作用的眼鏡、安排瑜珈時間,而音樂是很好的媒材,但要怎麼選擇音樂呢? 我會說,一首你喜歡的歌。不管什麼歌都可以,在音樂選擇上,個人喜好和配合當下狀態是最重要的,不用一定要柔和的輕音樂或古典樂才能放鬆,有些人聽輕快的流行歌或重低音搖滾樂也可以達到紓發和放鬆的效果。
重點是固定每天安排這樣的音樂時間,讓音樂增添生活的儀式感。那可以怎麼做呢?首先,在每天盡量固定的時間,挑一首符合當下心情狀態的歌曲或音樂,找一個舒服的地方坐或躺下,配合音樂做深呼吸、自由書寫腦海中出現的詞語或句子,或把當下的感覺畫下來,你會發現你創作出來的東西隱藏更深刻的意義。或是,我也有個案是選擇跟著音樂隨興舞動自己的身體,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自己與自己的身體有更緊密的連結與認識,也非常推薦。
有小孩的父母可以用音樂增加育兒生活的儀式感,進而增進親子關係。在與孩子的音樂治療中,我會使用固定旋律的歌曲來提醒孩子完成活動或遵守規範,例如玩完玩具後分門別類收拾玩具,就可以唱收拾歌,歌曲的旋律及節奏會配合孩子的動作,進而增加參與動機,通常孩子聽了幾次後,就可以邊哼唱邊收拾呢! 另一個推薦使用音樂的時刻,在孩子完成任務的睡前親子時光,在此時靜態的活動中哼唱簡單的旋律,鼓勵孩子今天做了哪些事好棒,父母詢問孩子今天做了什麼事情,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沒關係,父母可以提出選項讓孩子回答,這樣的親子時光只要短短五分鐘或十分鐘,就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專心的陪伴與連結,建立或修復親子關係。
音樂的儀式感其實是讓我們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雖然生活一成不變,雖然日子跌宕起伏,雖然自己有些缺點,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也要記得肯定願意花時間在自己身上的心意。在一成不變的日子中,讓這個時刻,有些不同。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音樂治療師 賴冠樺
作者
曾經是鑽研古典音樂的音樂人,現為活用心理學與神經學的音樂治療師。具備美國音樂治療師證照MT-BC,擅長將即興音樂融入治療與個人成長中,致力於推動心理健康與親職教養,期盼推廣音樂治療於生活與醫療品質的提升。It’s privilege to be part of their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