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人廢言,難嗎?
最近跟一位朋友見面,提到因為一個專案,必須跟某部門主管協調合作。
但一切很不順利。因為那位主管是大家公認的「只會出張嘴,沒有執行力。」
果不其然,主管提出了很多的意見,朋友覺得又來了,這個人就只會挑毛病,實在讓人不快。
我請朋友舉些例子,瞭解這位部門主管提了哪些意見?
朋友講了幾個,我聽起來都滿有道理的。忍不住問他:「如果提出這些意見的不是這位主管,而是其他人,你覺得自己的看法會有所不同嗎?」
朋友沉默了一會兒,說:「的確是,我好像是因為他,而影響了判斷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
某些人發表的言論,我們會特別質疑。甚至用很高的標準去批判與檢視,只要找到一點瑕疵,腦中就出現「啊哈,被我抓到了吧!」的想法。
無論對方說的話有多少人支持,或多有道理,我們就是無法全心地贊同對方。
即使我們不出言批評,也會有點看好戲的心態,期待有人出來評論對方。
但對於有些人,他們說什麼,我們幾乎毫不懷疑,會用相對寬鬆的標準來看待他們。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如果是以主觀角度來看,可能會說:
-
因為這個人平常的言行不值得/值得信任。
-
因為這個人平常或發言當下的立場跟我相同/不相同。
-
因為這個人的形象是我喜歡/不喜歡的。
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
排除對個人觀感的問題,他講的內容,有可能是正確的?或值得深入去探討的?又或者——他所提出的問題,根本就是事實、需要被重視並處理呢?
跟朋友經過上述交流後,我們都承認,那位主管所提的意見的確值得好好重視。
而朋友後來告訴我,他去找了那位主管,跟主管做了一番深談,發現其實他是很有見地的人。
朋友採納主管的意見,將計畫做了修正之後,專案執行得非常順利,成效極佳,公司高層很滿意。
朋友覺得很慶幸,沒有因為刻板印象而忽略對方的建議。
聽了朋友的回饋之後,我也深切地反省。
孔子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不要因為一個人很會說話,便推舉他。
不要因為一個人有所不足,就不採納他的正確意見。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只要是人,就會有自己的立場與主觀。
但如果能嘗試著客觀理性地判斷日常所見所聞,而非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那麼,我們一定能收穫到更多。
一起努力試試看吧!
想看到更多總編私房筆記嗎?可以到 總編的臉書粉絲團 唷!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總編私房筆記 YANG
作者
經手過大明星、文壇前輩、暢銷全球翻譯書……這些經歷豐富了我的出版人生。 這輩子只待過出版領域的總編輯,分享從小職員走向「總」字輩主管,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學。 ○臉書專頁:總編私房筆記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hiefeditor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