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心理會談真的能「止痛」嗎?
我一直覺得疼痛心理是一個很「反經驗」的領域,也就是說,儘管研究會提出很多論點,但對絕大多數的長期疼痛者來說,很多建議都是在打高空:聽起來理想美好,但實行起來卻很困難,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過於理想化的建議
舉例來說,有些建議會說:疼痛只是一種身體感覺,你只要知道這個就好,讓疼痛跟情緒分離。我身為一位長過帶狀皰疹的疼痛科醫師,當面對持續了將近兩個月的皰疹後神經癢時,即使自己的頭腦知道疼痛和情緒理論上是可以分離的,但身體實在很難做到;也許某些深厚修煉的大師可以做到這樣,但要求每一位慢性疼痛病人都煉成大師似乎不太實際。慚愧的是,我自己以往還真的提出過這樣的建議....
不過,最近會談的經驗讓我明白了為何研究的建議和以往的做法會撞牆,原因是:疼痛療癒的關鍵不在於疼痛,而是在於疼痛以外的空間。
疼痛療癒的關鍵在於疼痛以外的空間
疼痛療癒的關鍵在於疼痛以外的空間?! 怎麼愈來愈抽象?別著急,讓我說明一下:
以往的研究證實,疼痛(特別是長期的疼痛)所造成困擾的大小並不直接取決於疼痛的強弱,而是跟災難化思考、焦慮與憂鬱的程度有關。也就是說,有些狀況下,疼痛的經驗在人們的腦袋裡面經過了一個未知的處理過程之後,會衍生出擔憂、害怕、焦慮、沮喪、孤單、挫折、無助等情緒與念頭(如下圖一),而真正讓人們被痛苦淹沒的,其實是這些衍生的情緒與念頭。
疼痛放大器的核心元件
這些研究並沒有去探討為什麼某些人會採取災難化思考,而另一些人不會,也就是說,那個黑盒子裡面到底怎麼運作的,目前很少人提出具體的說法。但是從疼痛診友分享的自身歷程,以及疼痛心理會談的經驗中,我整理出了黑盒子裡面很重要的兩種元件:
1. 過往負向經驗(延伸閱讀:童年不只會傷人)
2. 不合時宜的自我認知(延伸閱讀:EMDR 懶人包)
這兩種元件不但會放大疼痛對人的影響,而且還會把人推入一個動彈不得的泥沼之中。因為由疼痛而生的痛苦,會壓縮人的內在空間,使人失去動力與彈性,甚至難以喘息!(如下圖二)
恢復內在的空間與動力
透過疼痛心理會談的歷程,重整過往的負向經驗,化解不合時宜的自我認知。(有時自然的轉化也會在偶然的巧合裡自己發生)讓疼痛恢復原本疼痛本身的大小(如下圖三),人就能騰出多餘的內在空間;動力與彈性有了空間,就有機會創造新的想法、新的行動,闢出進一步掙脫疼痛的通道。(如下圖四) (延伸閱讀:腦內重整、以為看不見的線,卻總是把自己絆倒)
也就是說,雖然疼痛心理會談不一定直接處理疼痛,但透過恢復內在空間,仍有可能間接讓疼痛慢慢減輕!
其他人也看了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登入中
Cho Chi Yang
作者
【疼痛醫師楊琢琪】從麻醉專業踏入疼痛改善的領域,關心身體疾病,也致力於情緒關懷與生活品質的提升。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inRaisesChange 個人部落格:https://chochiyangm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