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手術房卻不真的開刀?假手術竟然也能改善膝蓋的問題?
在研究上,有一種實驗方式是讓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接受正規的治療方式,另一組只是「假裝」接受正規的治療方式,但實際上卻沒有提供任何治療。當然在實驗過程中會設計讓受試者不知道自己到底真的有接受到治療,還是接受到無效的治療。
有趣的是,很多時候這類研究會發現,即便受試者接受到的是無效的治療,但他們還是會感覺到症狀有改善,而這樣的現象被稱作「安慰劑效應」。這在一些藥物、或是物理治療等研究上很常會使用到,但你知道手術竟然也可以,而且也有安慰劑效應嗎?
這次要來跟大家分享的是芬蘭所發布的一篇為期五年的研究,針對退化性的半月板撕裂問題,接受手術與假手術是否對於症狀的改善程度有任何不同?
首先研究團隊一開始先找了 205 位,年紀大約落在 35~65 之間的受試者,而這些受試者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
必須有被診斷出退化性內側半月板撕裂。
-
連續三個月以上,有膝蓋疼痛的問題。
-
必須經由保守治療,沒有明顯改善。
-
不能有明顯外力造成膝蓋受傷的經驗。
而符合以上條件的受試者,會經由專業醫生根據症狀做臨床評估及 MRI 與關節鏡的檢查,做更進一步的篩選,最後選出 146 位受試者,隨機分配到「手術組」與「假手術組」裡面。
「手術組」會去接受正規的關節鏡手術,去清除受損破裂的半月板。「假手術組」一樣會進手術房,一樣會麻醉,一樣會開切口進去,只是他們只是模擬整個手術的過程,製造出類似的聲音及感覺,並沒有真的去清除破裂的半月板。術後兩組受試者都會按照正常術後的衛教流程,提供輔具、術後的建議以及運動菜單給術後的個案。
這研究採雙盲實驗,研究團隊並不會參與評估跟測試,他們所指派的測試人員,與參與的受試者都不知道他們被分到哪組,如此一來,實驗的結果也比較不會被雙方的預期心理受到影響,畢竟認知與情緒皆會影響到症狀的表現。
而受試者如果覺得症狀沒有被改善的話,也可以選擇在 6 個月後再做一次手術,而實驗分別會在手術後的 2、6、12、24、36、48 及 60 個月來填寫量表,去調查個案疼痛的狀況及生活功能等。並在 24 及 60 個月後去接受標準的臨床檢查與影像檢查,做為期五年的追蹤(檢查醫生也是不知道受試者是否參與手術)。
五年過後研究發現,「手術組」大約有 72%的人,在影像檢查上有進一步膝蓋退化的問題,且有 78% 滿意手術結果,81% 覺得有進步;「假手術組」大約有 60%的有進一步退化的問題且有 81% 滿意手術結果,88% 覺得有進步。
兩組在 2 年與 5 年的檢查結果發現,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且無論在標準的量表分數、疼痛等等的結果,兩組都有顯著的改善。
所以實驗結果顯示,針對因為退化而有半月板撕裂問題,而非受外力傷害的這群人,去進行關節鏡手術,去清除受損破裂的半月板,並沒有額外的幫助。甚至在實驗裡可以發現「手術組」反而稍微增加了未來退化的風險。
因此如果我們總是把膝蓋疼痛原因,歸咎於退化性半月板撕裂,可能並不是一個恰當的做法唷!此篇研究也並非告訴大家手術是沒有用的,是指如果非外力傷害而是自然退化導致半月板破損,在此情況下可能進行手術成效也會相對不明顯唷。
In research, there is an experimental method that participant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receives regular treatment, and the other just receives sham treatment.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sham treatment is made to resemble the real treatment. All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researchers who assess the outcomes are blinded to the treatment assignment.
Interestingly, a lot of researches find those sham treatment groups also report positive outcomes; sometimes, their improvements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regular one. This result is called placebo effect. This kind of experimental method is common in drugs or physiotherapy research, but do you know surgery is possible, and it could also have a placebo effect?
I’m going to share a 5 year follow-up of the sham surgery for degenerative meniscus tear research from Finland with you, and to see if there are any different results between groups.
Reference:
原文出處:
其他人也看了
肩頸僵硬原因 Top 5!
肩頸僵硬現在極為普遍,尤其久坐、低頭用手機,及長期高壓。根據美國脊骨神經協會,肩頸問題與不良姿勢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可能變為慢性疼痛、脊椎疾病、頭痛、疲勞等,以下將詳細探討肩頸僵硬的五大原因 ......
腳跟又腫又凸?物理治療師:認識哈格倫氏症候群
有些人的腳跟上方較突起,多了一個凸凸的骨刺(有些人天生就有,也有人後來才長),就是哈格倫氏變形,英文常叫 pump bump,刺激到阿基里斯腱周邊的滑液囊,導致滑液囊發炎......
減重手術除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能降低女性的罹癌機率!
許多過重的人,在嘗試許多方法失敗之後,可能會開始考慮進行手術,研究證明,減重手術的好處大於壞處,不僅可以減少未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降低死亡率,還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
登入中
物理治療師 Hunter
作者
Hunter ,一位熱愛運動健身的物理治療師,希望能藉由寫文章、拍影片來分享一些有關於「骨骼肌肉系統疾病」、「常見運動傷害」、「傷後訓練」和其他醫療保健知識,目前也擔任英國 CMS 動作控制培訓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