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安眠藥會夢遊?(二)成人夢遊的 4 大原因
整體來說,造成夢遊的原因有以下幾項:
一、大腦發育不完全
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比較容易夢遊,尤其 4、5歲~12 歲,過了 15 歲之後就會慢慢減少。不過,小時候曾夢遊、帶有夢遊遺傳基因的人,長大後也比較容易夢遊,只是次數會減少許多。
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解釋,正常大腦在睡覺的時候,掌管動作的區塊也會跟著休息、關機,睡醒才開始活動;但兒童的大腦還在發育中,可能睡覺時動作區塊還很活躍,所以較容易出現夢遊。
尤其小孩子白天玩得太興奮,甚至到了晚上還持續很興奮,在大腦還沒有發育很周全的情況下,可能睡覺時意識已睡著,但抑制興奮、運動的細胞還很活躍,更容易夢遊,劉宗憲說。
二、作息不規律
例如輪班制度或學生放寒、暑假時日夜顛倒。吳家碩解釋,原本半夜該睡覺的時間卻醒著不睡,大腦就可能出現混淆,判斷應該要睡、但動作卻沒有跟著關機,而增加夢遊的機率。
三、壓力大
壓力太大會使睡覺時,大腦和身體處在緊繃狀態,無法徹底放鬆,動作能力沒有完全消失,因而出現夢遊。
四、外在因素
包括服用安眠藥及嘈雜環境、燈光刺激等。睡覺時,假設環境太嘈雜或燈光太刺眼,導致深睡中突然被喚醒,如果沒有完全清醒,就可能在意識不清的情況下從事某些動作,但完全清醒後忘記有這回事。
夢遊的人不必叫醒 帶他回房就能自然睡
既然夢遊不是在作夢時發生,那夢遊的人做哪些事有依據嗎?
吳家碩表示,身體有「記憶效果」,夢遊的人做的其實也是平常熟悉的事,而且半睡半醒間有基本應變能力,例如開電視、打電話、甚至煮飯、開車等。
「夢遊並不是一般看到手舉起來、眼睛閉著,這不是那麼典型;反而有時是眼睛張開、還能講話,只是稍微遲緩一點,通常遊蕩十幾分鐘或半小時左右就會回去繼續睡,」劉宗憲說。
夢遊通常發生在前半夜、入睡 1~2 小時後醒來起身;但若服用安眠藥,藥效可能強制讓人很快進入深睡期,若在這過程中沒有立刻去睡覺,就有可能繼續做手邊的事,實際上卻是在夢遊。「旁人也可以觀察,如果身邊的人行為漫無目的,或者沒辦法很清楚說出自己要幹嘛,甚至跑去衣櫃上廁所,就是在夢遊,」劉宗憲說。
看到有人在夢遊也不必叫醒他,只要輕聲安撫、把他安全帶回房間繼續睡就好,通常他很快就能自然睡著。叫醒夢遊的人雖然沒有太大的立即傷害,但有時突然被叫醒、意識比較不清楚,反而可能受到驚嚇,情緒較激動,不容易再入睡。
原文出處:康健雜誌
登入中
康健 雜誌
作者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