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不是只會算熱量(四):飲食介入因人而異,應以人為本

調養慢性病,營養、醫療、護理要三方協作

陳爺爺八十幾歲了,糖尿病多年控制得不甚好,右腳膝蓋以下也已經截肢了,家屬很用心請了一位外勞陪爺爺住在護理之家。爺爺的耳朵很背,護理師說爺爺以前是軍機的維修士官,經歷過抗戰的年代,每天在噪音很大的環境工作,我想應該就是「一把青」裡面老鞏的角色,那樣守護飛行員起飛和降落的幕後英雄。

可能是因為耳背的關係,爺爺不太說話,唯一的嗜好就是下午的時候差遣外勞幫他外出買點心,像是蔥油餅、山東大餅、豬肉餡餅之類的北方麵食,週五的快樂餐如果是湯餅或是蘿蔔糕湯、麵疙瘩,爺爺也會很捧場地點一碗。不過,爺爺的血糖總是徘徊在 200-250 mg/dl,每次超過 250 mg/dl,護理師就會 call 我,要我去跟爺爺談一談。

 

爺爺說話的鄉音很重,還好我在眷村長大,聽過五湖四海的鄉音,這並不困難,說話大聲點對我這個大嗓門來說也是還好,在執行營養評估時,我會找個午餐的時間和晚餐的時間,看看爺爺的進食情況,也會大致問一下他的飲食狀態、是不是滿意、有沒有特別的喜好,點心吃的量、種類和頻率,確認一下體重的變化和血液生化值。另外,我會告訴外勞,買小籠包時,給 3-4 個就好,晚餐的飯就給半碗;要是買蔥油餅先給一半,剩下一半就配晚餐吃,白飯就不給了。當然,在家醫科醫師來巡診的時候,我也跟王醫師聊了一下,看看能不能在藥物上調整一下,讓爺爺可以繼續吃他想吃的飲食。

當月的個案報告陳爺爺被提出討論,護理師報完陳爺爺的病歷之後,我也敘述了我的飲食介入,最後我說: 「對於爺爺的飲食,我其實不太想當面干涉,我覺得,當我八十幾歲,唯一的樂趣是吃吃家鄉的點心,然後被指指點點說這個不好、那樣不好,我會很沮喪。陳爺爺除了血糖之外,腎功能大約在慢性腎衰竭的第 3a 期,對於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家來說,算是很不錯的了。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討論出一個較容易執行的目標,讓爺爺可以開心一點」。

王醫師很認同地說:「爺爺已經八十幾歲,對於醫療照護上,除了生化數值的控制外,我想我們也要兼顧長輩的情緒,血糖的部份先以控制在 180-200 mg/dl 為目標,我也會在血糖和胰島素上做調整,讓爺爺的飲食限制可以寬鬆些,殘餘腎功能應該也足夠應付爺爺晚年所需。」

 

這個個案很圓滿的報完,我個人在這個個案裡學到的是:

 

一、因人而異的治療目標

其實,沒有一個個案和教科書裡的個案一模一樣,除了疾病相同,每個人的家鄉、背景、職業和飲食習慣都不相同,當時所處的年齡和生活環境也各異,倘若這個個案改為 40 歲的上班族中年男性,飲食的介入會更深入和積極,以避免在 50 歲的時候進展到末期腎衰竭而必須接受透析治療。

 

二、以人為本的治療策略

在衛教的時候,除了以「疾病」為出發點進行常規要做的診察之外,應該以「人」的角度出發,來思考整體的照顧目標。

 

三、團隊的溝通與共識

糖尿病和腎臟病需要團隊的共同介入,多頭馬車跑不動,唯有達到共識才能給病人最好的照顧。醫師的支持、護理師的第一線照顧和營養師的後援才能構成無敵金三角。

 

陳爺爺過去保衛了國家,現在,就讓我們來照顧您吧!

 

原文出處:陳爺爺的一把青回憶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吃出影響力-營養系劉沁瑜老師 FB 喔!


劉沁瑜 教授
劉沁瑜 教授

作者

劉沁瑜教授擁有十年醫學中心工作經歷後,在大學從事研究、教學,並擔任考選部命題委員。她是少數接受完整臨床營養醫學訓練、具有豐富臨床實務經驗並能進行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學者。在社會實踐方面,她強調實證醫學和科學論證的營養照護觀點,同時也積極參與營養與食品安全相關政策制定、創新創業以及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計劃。 獎項與榮譽:輔仁大學教學績優獎、教學成果獎勵、優良導師獎以及百萬產學合作獎勵等。 著作:《吃出影響力》(2020),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