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女性必看,腸胃養好菌,擁有好皮膚!

皮膚菌群失調造成 粉刺、痘痘、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微生態和菌群失調 

皮膚表面大量的微生物群包括細菌、真菌、病毒、衣原體和某些節肢動物等,這些微生物及其基因體連同皮膚環境構成了皮膚微生物體。和腸道一樣,皮膚有著自己的微生態平衡。這種平衡是通過皮膚微生物體和宿主,以及皮膚微生物體內部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皮膚中許多菌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嗜酸乳桿菌和發酵乳桿菌會分泌抑菌素,這是一類能殺菌的蛋白或多肽,它可以有效抑制許多在皮膚中的革蘭氏陽性菌。另外,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分泌溶菌酶,該酶對皮膚上的常駐菌不具有殺傷作用,但卻能夠溶解某些條件致病的過路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常駐菌還可分解皮脂甘油三酯為脂肪酸,形成乳化皮脂膜,既對自身及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具有營養作用,又可防止皮表水分蒸發。正是這些諸多的機制,協助皮膚微生物組完成皮膚強大的生物屏障功能。

皮膚微生物體通過與人體皮膚細胞的相互作用,在維持皮膚生態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皮膚微生物組中的大多數成員對於我們人體無害或是有益,但是現已證明常見皮膚病,痤瘡、銀屑病、異位性皮炎等都與皮膚菌群失調有關。以最常見的痤瘡為例做具體說明。痤瘡,又稱粉刺,痘痘,是皮膚科中最常見的疾病,資料顯示,80%以上的青少年和青年人和"青春痘"都有過關係,而年紀超過 25 歲後的病例--"成人痘"會占痤瘡患者的 31%。一旦染上痤瘡,皮脂腺會出現發炎、腫脹,隨後在皮膚出現丘疹、膿皰,甚至形成結節、瘢痕,實在是愛美人士的一塊心病。而說起病因,除了皮脂腺分泌旺盛外,痤瘡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 P. acnes)引起的感染一直是最多被詬病的,於是抗生素治療大行其道,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然而,研究者使用最新測序技術比較痤瘡患者和健康人痤瘡丙酸桿菌後,驚訝地發現,兩組人員痤瘡丙酸桿菌數量上並沒有差別,只是在某些亞型的菌株上痤瘡患者明顯高於健康者。另外,這些菌株可能是因為產生更多量的紫質(pophyria)引發皮膚炎症,造成皮膚菌群失調,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抗生素治療見效的原因。減少紫質的做法,已取得初步的效果,故此紫質為治療痤瘡的新標的。與"青春痘"不同,"成人痘"多與內分泌失調、情緒壓力、睡眠不足、保養品使用不當等有關,這些因素都與皮膚菌群失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益生菌--護膚新主張 

皮膚菌群和腸道菌群是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早在 1930 年就有學者提出腸-腦-皮膚統一理論(gut-brain-skin unifying theory),該理論認為腸道、大腦和皮膚之間存在密切聯繫。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這項當時非常前衛的理論正在一點點證實。而越來越多的依據顯示,腸道微生物可以影響皮膚疾病的發生,更和皮膚的老化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善待腸道菌群的做法,對皮膚微生物體是肯定有益的。

 

文章出處:《個人化益生菌:精準化醫療時代的選擇》


呂春美 醫師
呂春美 醫師

作者

呂醫師為台灣整合醫學協會理事長、光晟健康集團董事長。她定期舉辦演講,宣揚整合醫學理念。臨床上實際應用整合醫學,治療成效頗受病患信賴,著有《個人化益生菌:精準化醫療時代的選擇》、《無飢餓脂切法》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