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母奶不該成為綁架媽媽的枷鎖
以兒科醫師和自身育兒經驗,加上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及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種子講師角度,還是想幫「母乳哺育」正名一下,「我們推廣母乳哺育,但更想挺所有的育兒家庭」。
很多時候甚至偶爾新聞沒話題也會翻出來鞭一鞭,把母乳哺育和產後憂鬱相關性連結在一起,其實讓人憂鬱的並不是餵母奶本身這件事,而是外在環境的壓力和資訊的複雜,讓媽媽們無所適從,身心俱疲。例如:被逼迫著為了奶量灌一大堆自己不愛喝的發奶聖品,結果其實奶量豐沛夠孩子喝的;或是不小心吃到韭菜還是人參的食物痛哭流涕,大罵買回來的先生; 還是聽說多親餵才有奶,但孩子不吸就壓頭,結果寶寶哭媽媽也哭,然後旁人再來踹一腳:阿~你就是乳頭短小孩才不吸,阿~你就是奶不夠所以小孩才哭,阿~你才擠 80ml,寶寶都喝到 120ml了......或是那不親餵那就多擠吧! 段數開最高或是咬牙用力搓下去,搞得胸部黑一塊紫一塊,傷痕累累(好吧!我自首以上我都經歷過)。
這些其實都不是母乳哺育的必經過程,真正的母乳哺育就是一件很自然很 Nature,媽媽寶寶都開心的事情,如果不是,或許就需要專業的泌乳指導調整,這也是一路以來,我們這群推廣母乳哺育的傻子們,想要傳達的,推廣母乳絕對不是要逼瘋媽媽,但我們有必要傳達正確的哺乳資訊給你們。
餵不餵母奶不該成為綁架媽媽的枷鎖,而一堆產後沒有科學根據的繁文縟節,更不該假為你好之名,行情緒勒索之實:盡量躺著都不要動,不然以後會腰痛?不能哭,不然以後眼睛會瞎掉?不能洗頭,不然以後會頭痛?不能喝水,不然以後肚子消不掉?不能吹冷氣,不然以後會得頭風之類族繁不及備載,這能不憂鬱嗎?
題外話,醫學上除了孕期和產後不菸(不只是媽媽,周遭的三手菸也會影響媽媽和寶寶的健康)、不酒(甚至產後少量飲酒仍在容許範圍內),真沒那麼多不能做的事,生產不是生病,哪來那麼多禁忌,哺乳不是關禁閉,哪來那麼多規矩。
母乳很好,但哺乳育兒不是軍備競賽,不用比量比質地比體重,媽媽寶寶健康就好。
原文連結: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餵不餵母奶不該成為綁架媽媽的枷鎖
更多的新訊和微簡報歡迎追蹤我的粉專: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以及追蹤我的 IG:dr.fishball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dr. fishball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