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的足與踝,但你真了解他們嗎?
在足&踝系列中,我們會從最基礎的骨頭關節構造以及動作分析來講解 (順便充實一下版面)。這邊有講到的基礎名詞跟知識,後面就不會再多做解釋囉!歡迎大家常常回來翻這幾篇
踝動作方向
一般以距骨為旋轉中心
矢狀面:由人體的側面去觀察動作,靠近脛骨為背屈,遠離脛骨為蹠屈。
額狀面:由人體的正/後面去觀察動作,以人體中心線為基準,足底的動作方向遠離中心稱為外翻,靠近中心稱為內翻。
水平面:由人體的上/下方去觀察動作,以人體中線為中心,遠離中心的動作為外展,靠近中心的動作稱為內收。
旋前:由背屈、外翻、外展這三個動作組成,同時這個動作可以降低足弓。
旋後:由蹠屈、內翻、內收這三個動作組成,同時這個動作可以抬高足弓。
腳趾動作方向
水平面:以第二腳趾為中心,遠離第二腳趾是外展,靠近第二腳趾是內收。
矢狀面:腳趾單純的屈曲跟伸直。
骨骼關節結構介紹
距脛關節:主要負責腳踝的矢狀面運動,讓踝關節背屈或蹠屈。因為距骨解剖構造的關係,在完全的背屈時是最穩定的狀態,常見於站立或跳躍的末期需要穩定度的時候。另外相對的,完全的蹠屈會讓距骨離開關節窩,讓距脛關節相對不穩定。
距下關節:在距脛關節穩定的前提下,負責水平跟額狀面的運動。負責足內翻/內收&足外翻/外展。在站立期可以抵消距骨輕微的內轉,提供下肢正確的排列。另外,內翻&外翻的機制提供了翻正的機會預防跌倒,以及在不平坦地面行走的能力。
橫趾關節:由距舟&跟骰關節組合而成,可以讓中足相對於後足(距骨跟跟骨)做獨立的活動。負責三平面綜合動作(也就是旋前、旋後),因此在足部運動學上提供了相當大的靈活性。
骨性足弓介紹
足弓分為四大部分:內側縱弓、外側縱弓、橫弓、深橫弓,由韌帶、關節以及足底筋膜所組成。
內側縱弓:負責身體重量的支撐
外側縱弓:維持身體的平衡
橫弓、深橫弓:穩定時為拱橋型結構,可以支撐重量。吸收衝擊時可以放鬆變平坦。
總結
這篇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旋前、旋後的應用。
旋前會發生的事:前足外展、足外翻、背屈,內側縱弓拉長且足弓變低,外側縱弓縮短,橫弓變平坦,吸收衝擊。
旋後會發生的事:前足內收、足內翻、蹠屈,內側縱弓縮短且足弓抬高,外側縱弓拉長,橫弓變拱橋型的穩定結構,支撐重量。
下一章節,會繼續介紹重要的肌肉解剖構造!
其他人也看了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腰痛膝蓋痛,有可能是髖關節失能導致
常見到髖關節在被動評估角度的時候,明顯受限卡卡,無法流暢轉動,髖關節損傷原因可能來自:周邊構造彈性減弱、不對稱長短腳與髖關節肌肉不平衡......
登入中
健骨知新 骨科醫師運動筆記
作者
骨科主治醫師:韌帶重建、肌腱修補。運動醫學專科:動作評估、訓練治療。證照:NASM CES 矯正運動專家、NSCA CSCS 肌力體能專家、NSCA CSPS 特殊族群訓練、SFMA、KPM、CAK。致力於將訓練與醫療結合的 GEEK。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uscularYenn 個人部落格:http://muscularyenn.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