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如何影響身體?讓人「醉」 - 茱蒂.葛莉塞爾
乙醇(C2H5OH),其分子僅由幾個碳原子組成,醉意就是它造成。乙醇通常被一般民眾認識為酒精,是酒精類飲料中的重要成分,其簡單微小的構造有助於溜進細胞薄膜,躲在許多不同的隱蔽處,乙醇分子所產生出的影響會比其他大分子多上許多。
那麼酒精是如何造成醉意呢?它對不同人的影響,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不同?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跟著酒精一起,走一趟體內之旅。
小酌幾杯之後,酒精會進入胃,通過消化道,特別是小腸,被吸收到血液中。胃裡面的其它消化物也會影響到酒精進入血液的能力。因為在吃過東西後,將胃和小腸分開的幽門括約肌會關閉,所以在吃過大餐之後,進入到血液中的酒精量,可能只有空腹情況的四分之一。
接下來,酒精就會從血液到達各器官,特別是血液流入最多的器官:肝臟以及大腦。酒精會先抵達肝臟,肝臟中的酵素,分兩步將酒精分子分解。第一步,叫做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的酵素,會將酒精轉為有毒的乙醛;接著,人體中有一種叫做醛脫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的酵素,會將有毒的乙醛,轉換為無毒的乙酸鹽。伴隨著血液循環,肝臟會持續將酒精清除。這個消除酒精的第一關,就決定了接下來會有多少酒精能到達大腦及其他器官。
那麼,酒精會產生哪些情緒呢?又會有哪些認知、或是行為上的影響?也就是所謂喝到醉意有幾分,這個幾分則由大腦敏感度來決定。酒精增加大腦的主控物質,即神經傳遞質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並減少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即神經傳遞質麩胺酸(2-Aminopentanedioic acid),這會讓大腦中神經元的溝通大大減低。適量酒精會讓飲酒者放鬆,更高劑量則令飲酒者睡著,若高到會中毒的劑量,則會導致生存必需的大腦活動受到阻礙。
酒精同時也會刺激從中腦延伸到依核(nucleus accumbens)的一小群神經元,這個區域和動機與情緒息息相關。和所有成癮性藥物一樣,它也會促進將多巴胺注入依核中,讓飲用者感到一股愉悅感。
酒精也會造成一些神經元合成及釋放腦內啡,腦內啡會讓人們在面對壓力或危險時能冷靜下來。腦內啡水平的提升,帶來與服用酒精相關的陶醉感和放鬆感。
整個過程到了最後,如果肝臟分解酒精的速度比大腦吸收的速度快,醉意就會消失。
每個人在這趟旅程中,任何一處有所不同,就可能會影響到酒醉的程度。例如,體重相同的一男一女,在吃一樣的餐點時,喝了等量的酒精,血液中的酒精濃度(BAC)仍然會不同。這是因為,女性的體內血液總量通常比較少。一般來說女性的脂肪比例較高,比起肌肉,需要的血液比較少。如果比較少的血液量,要運載輸送同等量的酒精,那就表示女性體內的酒精濃度會比較高。
肝臟中處理酒精的酵素,若有基因差異也會影響酒精濃度(BAC)。經常喝酒可能會增加這些酵素的生產量,從而改變酒精的耐受度。所以坊間常說酒量可以練習是有其生理根據的。另一方面,長期飲酒過量的人,肝臟可能會受損,那就會有反效果。
同時,多巴胺、γ-氨基丁酸、及腦內啡傳遞在基因上的差異,可能造成酒精使用疾患的風險。天生腦內啡或多巴胺比較低的人,可以透過飲酒來自我治療。有些人比較可能會飲酒過量,是因為有敏感的腦內啡反應,會增加酒精的愉悅效果。其他人因為在 γ-氨基丁酸的傳遞方面有所不同,導致對於酒精的鎮靜效果特別敏感,這會降低其發展為飲酒失調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大腦會減少 γ-氨基丁酸、多巴胺、腦內啡的傳遞,並增強谷氨酸(Glutamic acid)活動,以適應長期飲酒。即有飲酒習慣的人更可能會焦慮、難入睡,且不容易感受到愉悅。
當飲酒感覺很正常、不飲酒反而不舒適時,這些結構和功能上的改變,都可能會導致酒精濫用,因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對酒精的感受,會受基因和過去經驗的影響。那就表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某些飲酒模式,且飲酒可能會導致神經和行為的改變。建議適量飲酒,小酌怡情。
作者: Judy Grisel, 美國賓州巴克內爾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原始影片:How does alcohol make you drunk? - Judy Grisel
其他人也看了
扁平足運動能力差?(二)物理治療師:如何找到適合的足弓鞋
當絞盤機制出問題時,會嚴重影響到足底的能量吸收與釋放機制,能量長期堆積在錯誤的地方,可能會導致許多與腳部相關的問題,而這問題與走路方式息息相關......
扁平足運動能力差?(一)物理治療師:天生的足弓形狀並不影響功能
足弓的健康狀況,一直以來都是大家所關心的議題,但是,對於足弓的理解卻經常被誤導。儘管我們常常將足弓的形狀與健康狀態混為一談,事實上,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
不想舊傷一再復發?物理治療師:3 個居家簡單肌力訓練(下)
肌力訓練不像有氧運動通體舒暢的快感;更不像拉筋、關節活動,簡單易做,效果卻舒服放鬆,肌肉的成長必續靠「破壞」,透過重量拉扯肌纖維造成「微破壞」,讓身體自然去強化肌肉組織......
登入中
Atwood Liu
作者
曾在台大資工實驗室,研究無人車技術,從此相信科技的力量,會改變人類生活。擔任 EZTABLE CTO 時,參與創新電子票券科技,1年內改變 10萬用戶的付款習慣。 他在 2013年創辦 Bestmade 人體工學院,期待協助全球電腦工作者,從工作桌開始改變,做最好的自己! 歡迎追蹤他的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atwood.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