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期待與內心的平靜該如何平衡?
我們每個人都會對某人、某事產生期待;我們對自己有期待、對父母有期待、對政府有期待,甚至對老天爺也有期待。
今天要來談談「對自己的期待」。
在心理學裡面有個詞彙稱為「自我期許」,意思就是你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你希望自己能有什麼樣的表現、希望自己能達成什麼目標、希望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自我期許是一個人由內在產生的行動的動力,它的力量有時比外在的獎勵、懲罰還要強大,在孩子身上尤其明顯。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孩子認為「我是好的」、「我應該要做好」時,他們遇到困難時會想辦法克服,就算沒有獎勵在後面等著他們,他們也會從滿足自我期待而得到的成就感當中獲得無形的獎勵。當孩子沒有自我期待時,外在訂定的標準對他們來說,很可能只是被當成「別人的要求」,遇到困難時,他們就會評估獎勵的多寡(或是懲罰的可怕程度)來決定要繼續努力還是放棄。
自我期許是怎麼產生的呢?大致上可以從天生的個性、環境的回饋、個人的意志這三個角度去分析。
-
天生的個性
個性可說是大腦天生設定好的反應模式,在小孩還未與環境互動時就已經形成的,例如有些人生來就有完美主義,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溫和放鬆,那麼前者就會有很高的自我期許,後者可能就會較順應情緒做反應。兩者都沒有對錯好壞之分,都是以「維持讓自己舒服的狀態」為反應準則。
-
環境的回饋
環境裡的重要他人的回饋,和團體規範對這個人的要求,是第二層自我期許的來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如果給予愛與支持的回饋,孩子感受到愛與安全感,自信自尊較高的情況之下,內在產生的自我期許也會較高。在很小的時候,在原生家庭這個團體中被要求遵守的規則,無意識之間也會發展成自我期許。
-
個人的意志
等到人長大一點,擁有思辨能力與喜惡之後,有意識地去思考「自己想變成怎樣」,然後努力達成目標,就是第三層自我期許的來源。或許是從自己認同的價值觀中發展出「理想的自己」,或許是受到友伴、師長、其他人的影響而下定決心想成為那樣的人,也可能是衡量利弊得失之後所形成的行動目標。
這三個層次的自我期許如果能朝著一致的方向發展是最好的:符合自己天生的個性、與重要他人的期待相符、自己也認可接納,那就會是一個身心平衡內外一致的狀態,生活中就不太會出現太大的情緒波動。
可惜的是,人們經常遇到的狀況是這三層期許的交集不大,甚至還有互相衝突的地方,就像是夾在婆媳問題之間的先生,該怎麼取捨就需要很大的智慧。而人們常遇到的問題其實是分不清楚「看起來像是自我期許,實際上是誰的期待」這件事。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不妨問問自己幾個問題吧:
- 我有這樣的自我期待是怎麼形成的?
- 是否我成長環境中大家都這樣想,所以我也期待自己和他們一樣?
- 我是否為了不想看到誰失望,轉而要求自己必須做到?
- 如果我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我的感受是好的還是疲累/無奈的?
通常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能初步幫助我們對於已存在的自我期待產生鬆動,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或是讓我們更接近真正的自己一些。雖然事情或許不一定有解,但你會找到更好的解讀方式裝進你的腦,也能因為接納自己而給你的心帶來更多的平靜。
其他人也看了
伸展能讓肌肉變長、放鬆?物理治療師:規律且長期伸展才有效
運動前要伸展、運動後也要伸展,因為可以增加柔軟度,讓站著時雙手能到地板。但伸展真的會讓「肌肉變長」嗎?因為有許多人反應,伸展很多次了,好像柔軟度都沒進步......
跑步時為什麼會頭痛、耳鳴?物理治療師告訴你如何避免
跑步時頭痛或耳鳴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不光只是呼吸、骨骼肌肉的問題,有可能遠遠超出物理治療的範疇,可能是水分攝取不足、血糖不足、呼吸不順暢、過度用力等原因......
動起來別偷懶!只要 11 分鐘輕鬆運動就能減脂
科學界經常強調訓練量的累積,對於體能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需要考慮一種不同的問題:輕度的運動模式是否也能夠達到減脂的效果......
登入中
Nancy 心靈工作室
作者
身體的健康來自於心理的舒適。任何人都可以在 Nancy 心靈工作室找到最放鬆、最自由的療癒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