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盪在湖心的我們--給精神疾患家屬的備忘錄
今天諮商心理師節演講後,不斷想起當初離開醫院前跟社工伙伴們的討論,以及一個個在專業生涯中相遇的家庭。精神危機/疾患一直都是所有家庭議題中重中之重,隨著病程起伏、各種不同的疾病特性,持續帶來各種不確定性與新的挑戰,無論是父母、伴侶、手足、兒女都會有五花八門的衝擊。
所以我談「安神」,意思是面對各種掉出常軌的家庭生活經驗,惶惶不可終日大概是可以預期的,但這場照顧可是漫長的馬拉松,養精蓄銳、謀定而後動、隨時跟著變動調整步伐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許多能力需要持續堆疊累積才有辦法在變化多端的處境中安在。
接著我提到「遊戲三昧」的概念,這是我在某一次社工論壇中聽見德利分享的概念。確實,如果我們太過於執著什麼是最完美、最好的解方、最佳的結果,我想照顧過程絕對是充滿挫折與絕望的,具有彈性、帶有點距離跟幽默,享受在怪怪的、想像的、不一定有理性邏輯的互動關係中玩耍一下,同時時時留意家人的狀態變化會自在許多。
最後我說的是「不控制的控制感」,邀請家屬依然盡可能對於精神疾病各種可能性、治療方法、社會支持多多了解涉獵,修正自己的期待並在穩定時試著允許家人能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放掉不合理的想像、跟著此刻的關係震盪搖擺。理解自己的責任與限制,隨時放棄找各種資源、找有經驗的照顧者們聊聊(推薦各地康復之友協會、家連家、甘草園、心生活、新竹精神健康協會⋯等家屬協力團體),給自己一些其他生活面向的空間,反而會長出一種更落地、踏實的控制感。
然而說總是比做簡單許多,精神疾病的難與苦,不足與外人道,內部的衝突、張力、緊繃、糾結、矛盾、困惑一個也少不了,無論家庭的社經地位、教育水準。作為專業人員,只能在旁守候,但希望不見得談得上做堅實的後盾,至少不要只是給家人很多指指點點與苛責。最後引述一段《背離親緣》中的話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面對精神疾患家庭時,可以試著去體會那種複雜的心情:
「每個家庭都會面對不同的困難,卻仍舊努力以愛來跨越鴻溝,並且幾乎都能從任何挑戰中找到希望的訊息,以及成長或獲得智慧的機會。某些時候,思覺失調症以及相關的精神疾病可能也適用。然而,思覺失調或許自成一格,本身就是無償的傷痛,得不到回報。
聽障有豐富的文化;侏儒症以美國小個子為中心,獲得許多能量;許多唐氏症孩子天性極為善良可愛;自閉症倡權團體的自我實現。上述種種,卻不曾真正出現在思覺失調症的世界裡,即便有以瘋狂為榮的運動亦然。某些帶來問題的疾病同時會帶來豐富的認同,人們因而遲疑是否該加以治療,但思覺失調症卻幾乎無論如何都亟需治療。我在研究過程中遇到許多了不起得父母,如果沒有思覺失調症,他們和孩子都會過得更好。在我看來,他們所受的苦似乎永無止境,而且罕見地結不出果實。」——安德魯 · 索羅門
時時提醒我自己、專業工作者與醫療從業人員們,即便無法、無能力幫助、無空間聆聽或承接,也至少不要扯後腿。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郝柏瑋 諮商心理師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