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空間症候群可能導致後側肩膀的慢性疼痛!
最近會突然研究這個主題,是因為自己有一位肩胛骨骨折術後的病友,他常常告訴我他的患側肩膀後方感覺麻木,術後已經過了大半年了,但他的患側依然對冷熱覺或壓觸覺非常不敏感,且當他做出類似投擲棒球,將手臂向後揮動的時侯會有疼痛產生。這時我才靈機一動,他的問題可能是: 四角空間症侯群 (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
四角空間症候群是由Cahill和Palmer於1983年提出,由於腋神經(axillary nerve)或後旋肱動脈(pos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長期的慢性壓迫導致。
肩膀的四角空間在哪裡?
這個四角空間的組成邊界:上緣為小圓肌(teres minor),內緣為三頭肌長頭(long head of triceps brachii),下緣為大圓肌(teres major),外緣為肱骨骨幹(humeral shaft)。腋神經及後旋肱動脈會從這個四角空間穿出。
腋神經會支配小圓肌及三角肌的感覺與運動功能。後旋肱動脈則負責小圓肌、大圓肌、三角肌以及三頭肌長頭的養分供應。
四角空間症候群 的症狀表現
當您的患者有以下幾個症狀表現時,我們可以懷疑他的四角空間是否產生壓迫:
1. 肩膀後側周圍有瀰漫性、模糊感的疼痛,且疼痛範圍不符合頸椎神經根的皮節分布。
2. 直接按壓在四角空間上時,會有顯著壓痛。
3. 有肉眼可見的三角肌或小圓形肌萎縮。
四角空間症候群 的危險因子
我們可以參考這個示意影片:當肩關節外展時,四角空間的間隙會變得更為狹窄。
四角空間症侯群 的分類
因為四角空間有腋神經及後旋肱動脈通過,根據它的症狀表現,可分為神經壓迫的類型(neurogenic type)或血管狹窄的類型(vascular type),也可能兩種類型合併出現。
神經壓迫類型的症狀有:
1. 感覺異常(paresthesia)
2. 肌束顫動(fasciculations)
3. 無力(weakness)
4. 疼痛(pain)
血管狹窄類型的症狀有:
1. 皮膚蒼白(pallor)
2. 血管脈動減少或消失(absent pulse)
3. 皮膚冰冷(coolness)
4. 手部發紺(cyanosis)
5. 無力(weakness)
6. 疼痛(pain)
疼痛與無力是兩種類型的共同特色。
臨床上,因為四角空間症候群常常與其他診斷合併出現或混淆,因此真實的發生率很難被統計!
其他人也看了
落枕其實是椎間盤突出!落枕拉脖子有效嗎?
每個人一生中一定都會得過的一種病-「落枕」,其實也是椎間盤突出。一個晚上的不對稱姿勢,也會讓椎間盤漸漸突出......
肩頸痠痛、膏肓痛、手臂痛?物理治療師: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就像裝了水的皮球,承載著來自上下兩節椎體的壓力,當壓力不平衡的時候,椎間盤就會被推向一邊,但在椎體後方有一條強壯的韌帶-後縱韌帶會擋住向後突的椎間盤......
膝蓋痛比你想得更複雜!膝蓋痛就醫該注意的事
田徑場還是河濱,都可以看到呼嘯而過的跑者和騎士,同時診間也出現越來越多膝蓋痛的人,到底該如何尋求協助與常見的膝蓋往內夾問題與治療方向......
登入中
甫銓 陳
作者
【陳甫銓的物理治療筆記】專業物理治療師,希望能藉由藉由實證醫學支持的物理治療,分享臨床經驗,讓您遠離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