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劃一下,心就不痛了--自我防衛的心理機制
自我傷害的心理意涵
若用光譜的形式來看待自我傷害,從不吃東西、刻意喝過多的酒精、用力扭捏大腿、想像被萬箭刺穿、到拿美工刀割裂前臂皮肉等,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曾想過、或真的實驗過某種方式,以逃避內在的鬱悶折磨。自我傷害或許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卻很少正視這些行為背後的意涵。
自我傷害是一種防衛機轉,用來抵擋內在的煎熬。自我傷害是一道逃生門,讓人在充滿壓力的精神狀態下釋放,不再那麼緊繃。
一個人陷入情感創傷後,就像平躺在床上,胸腔被四十公斤重的啞鈴壓著,鬱悶到難以呼吸。這種鬱悶讓人做不了事,提不起神,發現自己多了很多盯著辦公桌上的膠水或傳輸線放空的時候。回過神來,才發現忘了呼吸,趕緊深深吸一口氣,這叫解離。
電影《鬥陣俱樂部》中,成員用拳頭毆打彼此,藉由「痛」重新感受生命的活性。當有強烈的外在刺激時,才能點燃快要熄滅的生命燭火。也因為有這個俱樂部,每個人才得以忍受生活中的無聊與痛苦。用精神分析的話來說,這隱喻著攻擊趨力在自身之內釋放,作為一種刺激性的防衛機轉,藉此提升心靈能量(libido)的量值,而背後的原因正是人類的本能作祟──趨樂避苦。
這也是最關鍵的問題:趨向什麼樂?避免什麼苦?
換言之,當一個人產生看似對自己不好的念頭,旁人肯定要同時想到:「這麼做換得什麼?」
這也是自我傷害的最終意圖,總結上方的論述,整理為以下兩點:
-
逃避內在無法承受之苦---轉移注意
-
重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跳出解離
最親密卻也最痛苦的所在──家
作者史帝芬認為,親子關係是促成自傷行為的主要影響之一,史帝芬舉出家庭的經濟困難、慢性疾病、精神疾患、婚姻失和等因素,這些危險因子中,若父母沒有扮演起一個支持者/支撐者的角色,反而讓孩子變成家中的主要承受者/工作者,那麼從小沒有可依靠對象的情況下,長大後也很難相信他人,覺得心中永遠有個遺憾、有一份從沒得到的愛需要被彌補。
「一旦孩子開始感受到父母親的畏縮,可能造成孩子能力的提早擴充......父母親反而可能期盼從孩子那裏得到鼓勵、情緒支持,甚至肯定。......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反而比父母親強而有力時,他陷入無安全感、無可依靠的危機......於是自行創出某些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行為,透過這些行為,他得以感受到依靠......為了保持情緒不至於爆炸,自我傷害成為他生命中一個可靠、不可或缺的部分。」〔1〕
也就是說,自傷行為成為自我傷害者在無所依靠時,還能依靠自我的重要行為。
當家庭的痛苦超越了安適,孩子又只有從家庭才能得到慰藉,那麼,他會扭曲自己的信念、責怪自己或合理化父母的行為,只為了那少量的歸屬感;而長大後,他主動「創造那些帶領自己走過早年歲月的痛苦,因為這種痛苦代表的是家庭、安全與舒適。」〔1〕
因此,每當感到孤寂時,就用受罪來憶起熟悉的溫存,透過疼痛讓自己與依附的對象重新連結。
傷自己最重的人,總是與自己最親近的人。反過來說,當一個人無法感受到親近時,也有可能透過傷害自己,來重新感受到親密的感覺。因為當「痛苦」代表了「愛」,自我傷害者就會自己製造痛苦,再撫慰自己。一方面感受到親密,另一方面感受到被照顧,雖然都源於自己,但卻在幻想中能夠成為那個被疼愛與照顧的人。
簡言之,傷害自己,也是為了感受到愛。
如何停止自傷與不再痛苦
自傷個案缺乏信賴的朋友的原因之一,是恐懼某些人深入了解自己後,將會過度害怕、厭惡鄙棄、或是嚴厲說教,這都是再把自己往外推的過程,再度感受到被拒絕、自己是不夠好的。或許也讓自己想起曾經被重要他人拋棄的經驗,無疑是精神層面的雙重創傷。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災難,索性將所有人拒於門外,也不要讓自己再受到傷害。這也變成了自己製造自己身體的疼痛,自己支持自己,自己咬牙忍下來──從上述這麼多的「自己」能夠看出,自傷個案是多麼的孤獨。
作者史蒂芬在書中呼籲,治療中必須先形成強烈的互信關係,讓個案重新有人能夠倚靠,建立起一個健康的依附關係後,才有辦法複製回生活中。
若你是身邊人,除了鼓勵尋求諮商外,同樣重要的是,讓自我傷害者知道:「我在這裡,不會逃跑遠離,也不會靠你太近。我知道你心中很痛苦,如果你需要找人聊聊,我會在這裡陪你。」
當接受到的人際關係從原先愛/痛苦的混合體,轉變成有界限的關心/包容。隨著每次增加一些信任,減少一些疏離,也都再降低自我嫌棄,提升與人親近的信心,漸漸地,使用健康的方式取代自傷行為。
最終,期待療癒心裡的傷口,縫合身體的疤痕。
參考資料:
〔1〕《割腕的誘惑:停止自我傷害》。心靈工坊。
更多文章,歡迎至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的 VOCUS 看更多
其他人也看了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登入中
wesley chuang
作者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遠距諮詢平台FarHugs諮詢督導、大專院校與培訓機構精神疾患/情感教育講師。新書《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歡迎追蹤 Facebook: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Instagram:wesley.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