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情哼成歌......真的能抒發情緒喔

 用歌聲唱出 說不出的情緒

 

你今天聽了什麼音樂? 你喜歡聽什麼歌? 你喜歡在什麼時候聽音樂? 音樂代表個人獨特的特質,音樂呈現不同民族的文化,而且音樂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我們走進便利超商,開門的音樂聲讓我們精神抖擻,當我們走進百貨公司,輕快的音樂讓我們不自覺的越走越起勁,當我們進到書店,柔和的音樂聲讓我們靜下心來挑選、閱讀。很難想像生活中沒有音樂,那會是多麼奇怪的感受。 

音樂治療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蓬勃發展,因為大量傷兵產生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醫療人員及社會大眾開始注重表達性藝術治療,並開始在醫療機構設置音樂專業人員。發展到現今,音樂治療運用的範圍廣泛,包含早產兒、早期療育、身心障礙、精神疾病、長者失智症、安寧療護等領域,都有音樂治療師的蹤跡。 

在音樂治療當中,音樂治療師使用音樂做為媒介,達到需要改善或引導的目標,例如口語表達、肢體律動、認知功能、心理狀態、社會情緒等,音樂就像一座橋梁,帶領我們與個案互動交流、建立關係、也幫助個案與其他重要他人連結彼此,更重要的,與我們心中的內在小孩對話。音樂是一項全腦運動,不管是聽音樂、唱歌、或演奏樂器,大腦各個腦區同時激發活化,不同的區塊處理不同的音樂元素,例如音高、節奏、旋律、和音樂中的情緒。當我們聽到某個音樂時,會勾起腦海中相關的回憶與經驗,而這樣的回憶,也會帶出不同的情緒,例如,一位患有失智症的長者,認知功能逐漸下降,對於熟悉的家人經常記不得,但聽到年輕時熟悉的音樂,可以馬上跟著哼唱旋律和歌詞,並且分享這首歌的記憶。雖然失智症的部分腦區逐漸退化,但未受損的區域仍可以回應音樂,並建造一條新的神經迴路,也就是說,音樂建立另一種與人連結的方式。 

以口語障礙的孩童為例,因為口語表達的困難,讓孩子在遇到挫折或威脅時,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只能用表面上看起來不適當的方式表達,例如哭泣、尖叫,但這些行為經常被大人制止,孩子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或表達出來被責備或忽略,久而久之,累積成更嚴重的情緒困擾。在音樂治療當中,孩子可以很立即的與音樂連結和互動。音樂的節奏,就好比我們的呼吸和心跳,聲音進入聽覺系統中影響我們的生理徵象;音樂中的旋律,就像我們想要說的話,音量的大小聲,就像聲音當中的情緒起伏,音樂的節拍,好比今天的心情。音樂幫助我們說出心裡的話,在唱歌、聽歌或演奏樂器的同時,我們也更了解自己。把心情哼成歌,把感覺敲出來,內心的音樂小孩也隨之起舞。 

 

口語做不到的事情,音樂幫我們做到了。

 


音樂治療師 賴冠樺
音樂治療師 賴冠樺

作者

曾經是鑽研古典音樂的音樂人,現為活用心理學與神經學的音樂治療師。具備美國音樂治療師證照MT-BC,擅長將即興音樂融入治療與個人成長中,致力於推動心理健康與親職教養,期盼推廣音樂治療於生活與醫療品質的提升。It’s privilege to be part of their journey.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