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怪罪自律神經失調?(一)臨床心理師:原發性與次發性失眠
心理師們最常在診間聽到失眠者的自我診斷有哪些?應該是以下幾種:「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一定是生理出了什麼問題」或是「應該是內分泌不平衡」等。特別是「自律神經失調」,幾乎每天的門診都能聽到失眠病人這麼說。
自律神經失調的確可能導致失眠,但並不是所有的失眠狀況都是由此引起;當失眠者錯誤評估失眠的原因,除了徒增額外的焦慮外,更有可能會引導失眠者走錯治療的方向,甚至加重失眠的情況。
首先先從「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邏輯概念來看。當你懷疑失眠是因為如自律神經失調等生理問題造成的,有沒有想過另一個可能性:其實是因為失眠才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更重要的是,會不會其實有一個更源頭的因素,如焦慮、壓力等,同時導致了你的失眠以及自律神經失調?
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你其實不需要為了治療失眠而努力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因為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失眠的原因,再對症下藥地針對這個部分安排治療,這才是最有效的路徑。如果找到真正的失眠病因加以處理,那麼也許失眠問題和自律神經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要找到真正失眠的原因不是件簡單的事,第一,要透過睡眠醫療專業人員,進行臨床問診、身體及精神狀態檢查及各項評估,才能逐步釐清原因;第二,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種,像是個人的身心特質、壓力、生活作息、環境變化、生理疾病、藥物及物質使用,或者擔心睡眠而造成的焦慮及信念等都可能有關。
以下整理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失眠類型及其原因,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原發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
每週三天或三天以上持續地失眠,症狀包含:入睡困難、半夜易醒,或是太早醒來無法再入睡等,造成睡眠品質變差或睡眠時間減少,期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非由其他身體疾病、精神疾病、藥物或物質使用、或其他睡眠疾患所引起的失眠。
二、次發性失眠(Secondary insomnia)
-
身體疾病引起的失眠
罹患睡眠時會產生疼痛或不適感之身體疾病,如:夜間頭痛、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氏症、氣喘、心絞痛、胃食道逆流、甲狀腺機能亢進、更年期等,這些身體疾病或狀況都可能是失眠的誘發因子,但因這些身體疾病或狀況而引起的慢性失眠約佔 10%,比例並不高。
-
精神相關疾病引起的失眠
精神相關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恐慌症(尤其夜間發作)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才是慢性失眠最常見的病因,約佔 40~50%,其中焦慮症為造成此種失眠的主因。
-
藥物或物質引起的失眠
失眠症狀可能是因為使用某些藥物或物質而發生,像是可能影響睡眠的興奮性藥物、酒精、咖啡因等。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睡眠管理職人-吳家碩臨床心理師
原文出處:《失眠保證班,無效免費:弄懂18種讓你徹夜難眠的心理和行為》
登入中
臨床心理師 吳家碩
作者
任職於好夢心理治療所,並為該治療所執行長。積極推廣睡眠醫學大眾教育推廣,至今累積超過700場睡眠相關講座,且致力推動台灣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人員養成與培訓,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人員督導級講師。經營有臉書粉專:睡眠管理職人-吳家碩臨床心理師。著有《失眠保證班》、《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0-6歲好眠全指南》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