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別人眼中優秀的我!諮商心理師帶你認識:「假我」

生活好卻焦慮 可能源於內在

有些人的工作和感情狀況不錯,甚至朋友都會羨慕你達到今日的幸福生活,但對你來說,仍始終會焦慮,不是遇到特定壓力狀況那種,而是早起、睡前、空閒時會有些慌張。

這種慌張感大多沒什麼,因為人很容易透過壓抑、分心、睡覺等方式,將不舒服的感覺掩蓋過去。只是有些人會慢慢感到「我不太對勁」,尤其是覺查到「無意義感」。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假我」(false self)的概念,講的是從小我們為了生存,會漸漸地失去自發性的行動,並創造出一個可被他人認可的部分,長期下來,我們也容易把這個部分當作自己。

對於現在的你,可能工作還不錯,感情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生活到了一個瓶頸,感到沒有變化且了無新意,有些人會歸咎到階段性的問題,因此會換伴侶、結婚、生小孩、換工作等等,當生活又要重新適應一個新變化,這種感覺就會退散一段時間。

此後,大致分為兩種狀況:一種是新的變化難以適應,因此出現各種壓力焦慮憂鬱,心靈再次為了生存奮鬥,偏執地認定自己不夠好(賺的錢不夠多、工作能力太弱、外觀瑕疵)、他人是迫害者(容易被激怒、咬定自己是某種人際、情感或職場的受害者)。這些狀況肯定有某部分真實,但也許也有某部分是自己的責任,只是要去認知到是自己造成的困擾很難,一方面未必有覺察,另一方面那會令我們的自尊受傷,因此選擇不去看是最輕鬆的,但也更難從偏執狀態的極端情緒中走出來。

第二種狀況則是適應了新的變化,但再次產生無意義感。這也許會讓你回到第一種狀況,而適應後再次進入第二種,這個循環也許會重複幾次後,讓你陷入憂鬱。

人類的心靈很神奇,表面上看來像是「沒事時找事讓自己煩惱」,也就是你希望過一個安樂平和的生活,但冥冥中,你所做的一切卻又導致更多焦慮煩躁。這時也許可以仔細檢視,我們是否真的在做讓自己安樂平和的事呢?還是,我們被某種過去的心結困住,被迫無意識重複著令自己苦惱的事情?

 

「假我」是為了生存,當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是這個假我,那他就算已經能過上滿意的生活,他還是會覺得不夠,進而陷入與當初類似的困境。因為他意識中所感覺與所追求的,都還是當初為了生存所設定的目標。像是當初窮困,後來財富足夠了卻還是覺得窮,因此做更多高風險投資而又沒錢了;又或像是當初爸媽不在身邊,還是孩子的你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後來結交到能夠給予安全感的伴侶或重要他人,卻還是被不安全感壟罩,覺得他們都會背叛你,因此對他們要求更多保證,但也使得關係扭曲或結束。

「假我」的偏執導致自我預言實現,而我們能做的,是去看到如何在偏執中達到平衡,並探索當初生存困難的感受,能夠回過頭同理自己、同理他人時,也才甘願負起自己的責任,探索「真我」(true self)所渴望的生命意義,並在意識中實踐。

 

更多文章,歡迎至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的 VOCUS 看更多


莊博安 諮商心理師
莊博安 諮商心理師

作者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遠距諮詢平台FarHugs諮詢督導、大專院校與培訓機構精神疾患/情感教育講師。新書《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歡迎追蹤 Facebook: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Instagram:wesley.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