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新冠感染康復後就沒事了嗎?六週內都要密切觀察MIS-C

兒童確診後 6週內燒不停 當心MIS-C

上週六園丁醫師參與指揮中心的線上教育訓練,其中一講就是介紹 MIS-C。結果這週台灣就出現兩例 MIS-C 個案了。在疫情升溫幾週後預料 MIS-C 的病例也會增加,第一線兒科醫師和家長都需要特別留意。​

 

MIS-C 是「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的簡稱,是一種新冠肺炎感染後引起的發炎性多重器官損傷,目前原因仍不十分清楚。MIS-C 和以往台灣的兒科醫師都相當熟悉的「川崎氏症」症狀有許多相似之處,尤其川崎症最具特色的外觀症狀例如草莓舌、嘴唇紅腫裂、結膜炎、皮疹等,在 MIS-C 也會發生。不過川崎氏症主要發生在東亞裔的族群,主要影響 5 歲以下的兒童,而這次歐美國家卻在新冠大流行期間發現類似川崎氏症的案例上升,不但影響年紀較大的兒童(6~11歲最多)、症狀也更為嚴重。​

MIS-C 並不是常見的新冠併發症,國外研究罹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二,而美國 CDC 統計 MIS-C 的病童當中,亞裔只佔不到 3%,也就是說亞洲人相對更不容易發生 MIS-C。即便如此,在新冠大流行的期間仍預期會看到一定的病例,所以還是必須小心評估孩子新冠康復後的身體狀況。​

 

WHO 對 MIS-C 的診斷要件: (必須符合下列所有的六項條件)

  1. 年齡:介於 0-19 歲之間。 ​

  2. 發燒 ≥3 天。 ​

  3. 至少有下列 5 種臨床症候與徵象中的 2(含)種以上:​

    • 皮膚黏膜症狀(皮疹,皮膚黏膜炎症,非化膿性結膜炎)

    • 血壓降低或休克

    • 心臟相關問題​

    • 凝血功能異常

    • 急性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瀉、腹痛)

  4. 血中炎性指標升高。 ​

  5. 沒有其他明顯會導致此等炎症反應的微生物因素​。

  6. 有新冠病毒感染的證據:核酸/血清呈陽性、陽性案例接觸史。​

 

簡而言之,如果在 2~6 週內曾感染過新冠病毒、或是雖然未確診但和確診者有密切接觸的孩子,突然出現「發燒超過三天」就必須特別留意。由於 MIS-C 造成嚴重症狀或休克的機會較高,死亡率可以高達 2%,及早診斷及處置是很重要的。​

法國針對 33 位青少年 MIS-C 的研究發現,有施打一劑疫苗的青少年得到 MIS-C 的風險下降九成。所以到了可以打疫苗的年齡,還是儘快讓孩子接種疫苗吧!

 

參考資料:

  • JAMA. 2022;327(3):281-283

 

想看到更多育兒手記嗎?可以到 樹果園丁育兒手記-兒科蔡昕育醫師 FB 唷!


Hsin Yu Tsai
Hsin Yu Tsai

作者

園丁醫師蔡昕育,是小兒科與兒童消化學次專科醫師,也是小樹松果兩個男孩的媽媽。 種樹養果後才知道教科書僅供參考,養小孩才是兒科醫師真正的修煉! 用兒科醫師和雙寶媽的角度,和你分享兒童健康知識、也聊聊育兒路上的大小事,讓我們一起當育兒路上的好夥伴吧!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