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是雙面刃?發炎,到底是好是壞?
發炎是人體保護自己、清除致病原的機制,但某些狀況下這個機制確實可能運作過度反而把主人搞死(例如嚴重感染時形成全身性炎性反應症候群 SIRS),或是把自己人當成壞人亂打一通(例如自體免疫疾病),因此它的好壞很難一言以蔽之。
但如果把範圍縮小到疼痛門診常見的肌腱韌帶受傷,這個議題就比較單純。
發炎在韌帶與肌腱組織修復過程的角色
首先,在「韌帶與肌腱組織修復期程圖」中,我們看到韌帶肌腱受傷後會歷經四個階段:出血、發炎、增生、重塑,他們彼此之間前後是重疊的,意味著前一個階段會啟動下一個階段。在這四個時期裡,組織和細胞們在做什麼呢?用個比喻來說:
1. 受傷出血——地震後建築受損、斷垣殘壁
2. 發炎——怪手、推土機(免疫細胞)進場清除殘骸(受損組織)
3. 增生——工程隊(纖維細胞)搭建臨時屋(第三型膠原蛋白)
4. 重塑——工程隊(纖維細胞)將臨時屋改建為鋼構大樓(第一型膠原蛋白)
若發炎被抑制掉會影響修復嗎?
照這個機制,如果第二階段的發炎被消炎藥(NSAID)抑制掉,會不會造成殘骸清理不完全,甚至影響接下來工程隊重建的工作呢?
2013 年發表在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的回顧性文獻整理了肌腱/韌帶修復的動物研究,在各種切斷重接後使用消炎藥,觀察組織修復的型態與機械強度,他們認為:
肌腱與肌腱/韌帶與韌帶對接時,消炎藥有好有壞
肌腱/韌帶與骨頭對接時,消炎藥幾乎都是負面影響
雖然這個問題還沒有明確結論,但似乎暗示著:
[A] 如果受傷肌腱/韌帶是希望它細細的、可以靈巧運作不佔空間的(例如腕隧道),消炎藥或許有助復原;
[B] 但如果它是要用來負重、穩定的(膝蓋周圍韌帶、阿基里氏腱等),消炎藥就可能會幫倒忙囉!
到這邊我們回頭來看之前調查的問題:
① 發炎是好是壞?未必都是壞的,在肌腱、韌帶、骨骼系統,發炎可以是修復的開端。
② 消炎止痛藥會幫助復原嗎?看部位,跟骨頭有關的癒合,不論是骨折或接骨點受傷,最終癒合的結構強度,都會因為使用消炎止痛藥而打折扣。
③善用物理性的方式,例如貼紮、低/高能量雷射、向量干擾波、超音波治療、經皮電神經刺激(TENS)等,搭配「非消炎」止痛藥,可以降低甚至免去消炎藥的需求。
參考資料
[1] Lipman, Kelsey, et al. "Tendinopathy: injury, repair, and current exploration."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12 (2018): 591.
其他人也看了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敢走路?物理治療師:日行 6000 步防退化
物理治療師 Danlel K. White 探討日常走路與退化性關節炎功能受限相關性,給予醫療從業人員及民眾明確建議:每天 6000 步,關節炎伴隨失能發生率降低一半......
明明健康卻覺得有問題?小心中了反安慰劑效應
反安慰劑效應是什麼?反安慰劑效果是指出一些信念或預期等心理效果,可能會導致疾病產生,白話說就是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了關於身體健康痠痛的資訊,便覺得自己得病了......
媽媽手不是女性的專利,爸爸也有可能媽媽手!
媽媽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拇指過度使用,造成周邊的支持帶增厚,壓迫到伸姆短肌及外展姆長肌造成發炎,容易出現疼痛及大拇指的無力......
登入中
Cho Chi Yang
作者
【疼痛醫師楊琢琪】從麻醉專業踏入疼痛改善的領域,關心身體疾病,也致力於情緒關懷與生活品質的提升。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inRaisesChange 個人部落格:https://chochiyangm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