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風行,快來了解一下詐騙集團的心理控制技巧!

受騙就受騙 恢復理性最重要

「恭喜!您信用卡刷卡中了特獎,要先付一筆稅金......」

有遇過這樣的詐騙情況嗎?不瞞各位說,我也曾經在步入社會前,迷迷糊糊的被詐騙過,後來學習催眠、NLP 和大量心理學知識後才發現,原來詐騙背後,都有一套模式,今天我們就來拆解看看詐騙背後的模式,期望看完之後可以提升「反詐騙」的軟實力吧!

 

詐騙三大步驟:

  1. 建立框架:解析人性需求,找出對方相信(或是需要)的,讓他接受暗示。總之,人有甚麼需求就可以有甚麼主題。

  2. 真假混和:因為人們會傾向於相信以知去推演未知。當建立的主題有足夠的資訊讓對方相信時,再運用現有的資源創造未知的假象,對方也會因為前面訊息夠完整而相信。

  3. 得寸進尺:先提出小要求,再慢慢提出大要求。像是在試水溫,在對方產生信任感時候提出小要求,等到對方達成初階性需求後,再循序漸進要求給予更多資源。

 

而常見很多投資型詐騙都會利用前期小資金投入,讓你獲利,但其實「你要他的利,他要你的本」。一開始,投資者多半會有疑慮,但是在廣告背書,或是使用者見證這些佐證下,心想:「反正錢不多,被騙就當成繳學費」,因此投入金額不會太大。而這個時候,贏得投資者信任的最快方法,就是準時支付利息,慢慢的等投資者的心防逐漸鬆懈,就鼓吹加碼投資,前面也得到好處了,就會開始大筆投入更多。

知道這三個步驟後,不如我們用現代社會,更常見的案例來解析看看吧。

 

愛情騙子,一開始會解析男性或女性對於愛情的需求。

  • 第一步:設立框架,針對女性/男性的需要,打造出「理想情人」的優渥條件,像是三高:學歷,財富,身高。

  • 第二步:真假混和,就是用已經有的條件,像是在哪裡工作,然後用已知,去推演另一半不知道的,像是我在創業(實際也真的有間公司),然後跟某某上市公司有合作(也許真的是認識的人脈資源,但沒有合作)

  • 第三步:得寸進尺,這裡又可以講到一個「互惠原則」的概念,當某人給予你某種可知的價值時,通常會抱持立即給予對方回饋的想法報答。而這個方法也是迅速投其所好建立信任感的方式。

 

所以這些人其實一開始都會很捨得投資,像是去高檔餐廳,或是重金送禮物,等到信任感越來越強時,就開始「出現意外」,公司營運需要「周轉金」還會感性地表示:「不用擔心我,只想給妳最好的,自己沒錢吃飯也沒關係。」這個時候就要小心了,當「感性」腦上頭,很多事情都願意做。結果一周之後,這個男性就再也消失不見。

看似荒謬的劇本,卻親耳聽到發生在身邊的人。而這背後也有些心理學甚至經濟學的部分可以探討:

人性中避免失去的「沉沒成本」(Sunk Cost):本來是是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照理說,人若是「理性」的自然不會為已經付出的成本,影響到後續的決策。然而人在決策中,佔最後更關鍵的往往是「感性」。

 

所以國外也有學者研究結果提出「認知失調理論」,當人們投入越多、犧牲越多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認知失調」的情形,因為承認自己受騙上當,會引發強烈的心理衝突,導致巨大的緊張不安,為了消除緊張,恢復平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拒絕相信真相,繼續選擇被騙。

這也是為什麼,「當局者迷」會做出平常步會做的決策了。

 

結語:選擇相信人性的善,但卻用「覺知」來保護自己。

根據知名著作《快思慢想》中,心理學家把大腦系統分成「系統一」與「系統二」。

「系統一」擅長直覺的思考,「系統二」則是擅長複雜的思考,然而為了避免平時大腦消耗過多,我們常會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簡化」來讓自己判斷,所以正因為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習以為常」也讓詐騙有機可趁,所以看完這篇文章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留意察覺自己的想法,不妨問問自己幾個強力覺察的問題:

  1. 我要什麼?

  2. 我正在得到甚麼?

  3. 我是否在我要的正確道路上?(而非避免損失)

 

儘管這些詐騙層出不窮,但我還是選擇相信人性的善,但卻用「覺知」來保護自己。


林炳騰 物理治療師
林炳騰 物理治療師

作者

大家好,我是JJ林炳騰,你的人生普拿疼,為什麼是人生普拿疼呢?因為我本身是一位台大畢業的物理治療師,所以治療大家的疼痛就是我的專業 ! 致力於預防醫學,用簡單易懂的教學提早保養身體,促進健康。白袍之前:一位醫療從業人員最幸福的就是,看到的是穿上白袍前,每個人都已經獲得健康。所以,不管頭疼、腳疼、心疼,JJ林炳騰,你的人生我來疼!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