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好貴......真的值得那個費用嗎?
看到這兩天PTT沸沸揚揚的在討論諮商費用的問題,看到滿多對諮商有好感的人、以及心理師自身站出來說話還滿感動的。我這邊也就我的理解,嘗試用白話好懂的方式回答。
其實過去國內外心理師也不斷的發表論文或文章在討論,這個最核心的問題還是:
心理諮商到底有沒有用?值不值得那個費用?
畢竟北部動輒2000-4000元(純自費,不包含其他補助)的費用不是人人承擔得起,就算覺得是小錢也不想被當凱子,既然花了錢,就要覺得值錢。因此本篇文章也是讓考慮是否要進入諮商的人,以及正在諮商中的人參考,你可以如何提出你的需求,讓你的諮商更能協助到自己。
大致上,諮商費用包含以下幾點考量:
諮商費用=個案準備度+心理師專長與能力+諮商功效+諮商後覆盤+行政費用
一、個案準備度:
把準備度放在第一個,也是因為願意進入諮商的人,代表他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意願,開放心胸嘗試改變。這也是讓諮商有效率的重要一環。很多人覺得費用越高越有用,他也越會珍惜和努力改變。所以偶爾會聽到一個狀況是:「個案預約完就覺得自己好了。」
這不是什麼神秘力量,而是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做出改變,而諮商只是其中一個環節,他在敲定下下週三要諮商後的這段時間,自己做足了充分的功課和行動,因此到預約的前幾天,他就覺得沒必要前往了(當然大家還是盡量避免這個行為XD)。
價格和成效的確有所關聯。但越貴真的越好嗎?當然不是,所以還要加上以下幾個因素。
二、心理師專長與能力:
他是適合你的心理師嗎?如果需要談成人感情議題,但找到一位專長是失智老人的,不是說他不會處理感情,而是他經驗未必那麼多,處理起來可能需要花更久的時間。再極端一點,如果你是一位同志,找到一位反同志的心理師,那在價值觀上就有明顯的衝突,這就很難談得好,甚至被惹怒洗腦。
基本上,心理師也都要有清楚的自覺:「是否能/要接下這位個案?」、以及「談不來時能否轉介給其他心理師?」這是道德問題。
反過來說,當不適合時你會提出來嗎?其實當你願意提出來,心理師都是願意一同調整的。就像很多人到精神科拿藥說沒效,但藥物對每個人作用不同,醫師一開始也只是開最普遍有效的那種藥,但未必適合你,所以需要不斷回去調藥。同樣的,心理諮商一開始也是心理師先按照原本的模式傾聽和分析,如果你也沒有特別反應,那心理師大概會按照這樣的模式進行。因此,像我也會在第一次諮商後詢問我的個案:「今天這樣的狀況還好嗎?有沒有什麼部分想要多一些、少一些?」
配合得好,後續合作才更有成效。
三、諮商功效:
1. 情緒宣洩:很常聽到的一個誤解是:「心理諮商只是把話重講一遍、重哭一遍」。這只有一部分正確。心理諮商的過程,是先引導你將悲傷憤怒的情緒降下來,我們才能客觀地討論現況,願意思考。否則一直壓抑著焦躁的情緒很難讓人好好坐著。而引導要做得好不容易,可能就需要花上心理師自身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和督導訓練等。
2. 從根源解決問題:許多事情被我們當作必然或合理,但其實它正嚴重地影響自己卻不自知。我們的確是把事情重講一遍,但當中可能有些細節被你理所當然地忽略。重述不只是重述,還包含了挖掘新的可能;就像是溝通過程的某個環節,個案對朋友說到某一句話,但他卻不是說出心裡真正想說的那句話,他也從來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沒說那句話,這可能就是影響這件事情的轉捩點。再深入一些探討,這可能是你的性格使然,造成了不只在這件事情的困擾,也複製到了其它場合,而這個人格的討論、分析到轉變,才叫做「根源性的解決問題」。
3. 突破分析的天花板:不論是自己分析自己,或是朋友分析自己,都有著分析深度和廣度的限制。而心理師所受的訓練就是,從自己和個案的主/客觀角度看待這件事情、感受這件事情,也就是練習過N遍全世界都在強調的同理心。除了知識性的分析之外,更會從情緒或身體感受層面與你討論(因心理師訓練而異),這也是一般日常對話較少重視、也很難操作的細節,但常常是更加深入問題的關鍵。
4. 最真實的回饋:外面的人際關係,可能會考量到你的感受、雙方的關係、地位與利益等因素,而不會把真正的內心話和你說。但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心理師會很殘忍地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給你最真實的回饋,並且有機會將平常埋在底下的暗流導出,讓你在適當的時機,能夠看見自身沒有意識到、或不願意識到、卻影響甚深的自我樣貌。
5. 陪伴:自己諮商自己會抗拒,容易感到孤獨且沒有其它力量的支持。如果有朋友可以講講當然很好,但更多的狀況是:
(1)我們無法對親近的人講述現況,因為他就是和你的現況有關的人。
(2)不論是親近或陌生的朋友,都擔心他對你有不好的評價。
(3)我們身旁根本沒有人。這些情況中,個案也許都知道方法和結果,但沒有人理解他正努力的生活,沒有人在乎他的成就,沒有人知道他能夠快樂了。這份辛苦與痛苦,需要被看見。
四、諮商後覆盤
心理諮商結束後,雖然個案離開了,但心理師的工作還沒結束,我們會再統整、紀錄、翻書查詢、思考諮商時腦中的幾條路徑如何修正、下次諮商能做什麼該怎麼做等等,甚至有些時候需要更多觀點,會再花錢找督導討論(督導費用通常和諮商費用差不多)。因此,諮商結束只是代表見面時間結束,但心理師其實持續花費心力在個案帶來的議題上。
五、行政費用
1. 場地:心理諮商所和一般的房間其實不太一樣,需要經過政府審核種種的標準,包括隔音(你說話時會不會被外面的人聽到)、場地大小、緊急應變措施等。還有諮商所都會打造和維護一個溫馨的環境,確保個案走進來時,是感到安全、放心、舒適的。
2. 人力服務:櫃檯的服務相當重要,也需要經過大量培訓,包括解答一切進入諮商前的疑惑、說明流程、更改時間等等。諮商所通常也都會有會計處理款項,以及法律人士諮詢,以協助解決個案可能碰到的法律問題。
3. 其它開銷:基本上諮商所的燈光、飲水機、小點心、香氛機、冷氣等等,從早上開門到晚上關門都要開著備好,為的就是讓個案一走進來就能夠進入狀況,也才能讓心理師和個案最充分的使用這一小時的時間。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心理諮商有沒有用?這要看個案的動機、心理師的能力專長與反思性、以及雙方如何搭配良好而啟到諮商功效。而心理諮商值不值得這個費用?五點綜合起來,你可以自行判斷。
其實我本來覺得心理師的專業和其它醫療專業比起來,沒有太特別的地方,直到有位醫師和我說:「雖然都要讀很久的書和考到國家證照,但我們這科最常見的就是這幾種病症,就是開這幾種藥。但心理諮商不同,你要針對每個人、每件事、每次處理流程都不一樣。那太累了。」
我才突然覺得,「對耶,許多專業都有SOP,但心理諮商基本上是沒有的。」
標準化的目的在於提高效率、降低所需精力,如果沒有標準化,也就是每一次都是客製化,那麼耗費的精神和時間也就大幅提高。也因此如果你有心理師朋友,可能會聽到他說:「今天一次接了六個個案快累死了!」你可能會想,不就是工作六小時嗎?但其實他在開始前,就要先準備六份資料和要談的東西。開始後,六小時中的腦袋完全沒有停過,他在思考和嘗試各種談話路徑。結束後,他開始寫紀錄和重新思考談話策略。
說了那麼多,我們能保證心理諮商有效嗎?
沒人敢保證。因為心靈並不像實體能夠輕易塑形,也無法眼見為憑。命運也完全超出我們的掌控,如果嚴重的事件接二連三的來臨,那也並非是談談話就能解除的事情。不論心靈或命運,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也沒有體驗或不想體驗,那麼肯定會有所懷疑。但如果你願意、也有需要時,可以嘗試看看心理諮商的過程,也許你會有不同的見解。
最後回答網友的問題,心理師是不是都是垃圾?我只能說:「哪個地方沒垃圾?但你若願意仔細端詳,可能,也會有一些價值連城的收藏。」
備註:
(1)本文僅限個人心理動力取向、認知行為治療之理解與應用。
(2)先前在泛科學編譯過一篇文章,關於國外心理師給予諮商者的建議
更多文章,歡迎至臉書專頁: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需要預約聊聊?歡迎參考看見心理諮商所
其他人也看了
不想舊傷一再復發?物理治療師:3 個居家簡單肌力訓練(下)
肌力訓練不像有氧運動通體舒暢的快感;更不像拉筋、關節活動,簡單易做,效果卻舒服放鬆,肌肉的成長必續靠「破壞」,透過重量拉扯肌纖維造成「微破壞」,讓身體自然去強化肌肉組織......
不想舊傷一再復發?物理治療師:3 個居家簡單肌力訓練(上)
肌力訓練要練到甚麼程度一直是眾說紛紜,「居家運動」不是要把這些肌肉「練大塊」,而是要讓這些肌肉能夠負荷每天的使用,應該以提升「耐力」為優先考量......
你有手麻困擾嗎?物理治療師:四個手麻常見的原因與特色
隨著 3C 產品使用時間越來越長,因手麻而來求診的患者也越來越年輕,手麻的原因相當複雜,因此治療師會從頸椎、胸口、手肘、手腕一路尋找壓迫點......
登入中
wesley chuang
作者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遠距諮詢平台FarHugs諮詢督導、大專院校與培訓機構精神疾患/情感教育講師。新書《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歡迎追蹤 Facebook: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Instagram:wesley.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