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症候群:被愛得不夠的人,為什麼更容易遇上不愛他的人?
最近在閱讀《匱乏經濟學》這本書,原本在探討為什麼窮人會一直很窮,當中有許多思維的問題,為求溫飽有時看不見選擇的代價,更難以未雨綢繆。
書中有一個實驗很有意思,讓一群人進行飢餓實驗,每天只能進食 1600 大卡,長期處在飢餓狀態下的人,在實驗階段對很多事情都缺乏興趣,就連看電影也只有食物的畫面會讓他們有反應,實驗結束後即使長達半年,他們容易不停搜尋食物,甚至在進食六千大卡後還持續感到飢餓。
當人因為「匱乏」而進入「專注」,有時候會偏執得認為人生必須滿足匱乏才能得到解救,當童年時期沒有足夠愛的滋養,也會進入被愛匱乏狀態,只有在搜尋愛的過程會覺得「人生有意義」或有活著的感覺,因此只要有「被愛」的感覺,即使是愛到飛蛾撲火,粉身碎骨,也會一個勁地嘗試,但事實是,他們在獲得被愛的時候,根本看不見飛蛾撲火的代價跟後果。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認識對象沒多久,就會急匆匆地想要同居,想要長時間黏在一起,剛認識不久就有鋪天蓋地的濃烈情感,已被大量愛的飢餓感給籠罩,希望有人立刻填補他的孤獨空洞,所以不論這個人的前科或歷史,只要能擁有暫時溫存都瞬間成為英雄。
在大陸這被稱為「稀缺」心態,在台灣稱為「匱乏」。當人在稀缺狀態時,例如一個人突然急需用錢,沒有錢可能根本活不過今天,但當他信用破產、人際破產,他只能去找地下錢莊放款,他不會想到跟人條件交換,透過勞作一天預支一日薪水,因此債台高築,永遠都在錢的稀缺狀態裡。
同樣的,一個缺愛的人,可能因為害怕擁有愛之後又失去愛,因此極端討好或控制,導致伴侶受不了離開他,讓他再次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或是很快進入也是缺愛者的懷抱,在愛裡相愛相殺,依舊沒有真正被愛給滋養與滿足過,持續且長期活在缺愛狀態裡。這也是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有人深陷在有毒的情感狀態,卻持續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像是被另一半打了,自責自己沒把飯煮好吃這類情形,他通常不覺得另一半情緒出狀況,只覺得是自己不夠乖巧,因為在愛的稀缺裡,你會陷入認知泥淖中,不論別人怎麼勸都沒用,他要是「只要對方還在我就有愛的溫飽」,根本無法思考「我該如何獲得健康的愛」。
貧窮的階級翻轉很難,但缺愛的困難卻可以從學習中重新掌握人生,從自己內在開始穩定,覺察你在情感中的所作所為,大方的設定情感目標,有意識地前進,而不是在佛系與順著感覺走,又再次走回原本的模式,如此你才能從愛的窮人階級,逐步進入豐盛的愛狀態。
其他人也看了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登入中
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作者
愛心理創辦人,心理作者,企業講師,具備國際MBTI施測師證照。擅長將心理學融入生活與企業管理中,致力於推動心理、情感與家庭教育,更期盼幫助每個人建立心理健康的觀念。從2014年創立愛心理以來,規劃了超過410場的講座或工作坊、也在外舉辦了四場以心理師為主的讀書會、以及幫大專院校規劃半年度的生涯規劃課程。歡迎追蹤她的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loewu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