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跑步的阿偉,某天在跑完長距離後,感受到小腿出現脹痛,漸漸的連走路、上下樓都非常疼痛,他心裡想著應該只是這次跑量提高造成的肌肉酸痛,因此沒有做過多理會。幾個小時後發現脹痛絲毫未減,且隨著動作產生會更加嚴重,後來緊急就醫才被診斷為「腔室症候群」,若持續時間太長有可能造成肌肉的缺血或壞死,延誤治療可能會有截肢風險。
人體中每塊肌肉都由筋膜包覆,而由筋膜區分出的空間就是腔室,其中包含了肌肉、神經與血管。當這個有限空間中因為發炎或出血等原因,造成腔室內壓力過大,就會造成供應肌肉與神經細胞的血流受阻,養分及氧氣缺乏,最後導致組織逐漸壞死。
以小腿為例,筋膜將小腿分為前側、外側、後側淺層及後側深層四個腔室,其中前側腔室症候群最為常見,前腔室內的肌肉負責我們勾腳尖、翹腳趾的動作。
除了以上五種常見症狀,觸診時可發現肌肉非常緊繃,醫師通常會以腔室內壓力和動脈血壓的舒張壓力做比較,若兩者差距過小則表示腔室內壓過高。
「急性腔室症候群」發生速度相當快,常伴隨在嚴重的創傷或外傷之後,例如車禍撞擊、骨折、燒燙傷、肌肉嚴重撕裂傷、不恰當的石膏或過緊的繃帶包紮等,屬於相當緊急的症狀需立即處置,稍有怠慢可能造成組織壞死或產生永久性的傷害。
「慢性腔室症候群」則常在運動員身上發生,漸進式發生,容易被誤診為運動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通常是因為強度過高、重複性的動作,如長跑、騎單車、游泳等,其他亦可能因為鞋子穿著不當、身體動作控制不良而造成肢體壓力過大,最終導致腔室症候群。
急性腔室症候群發生時,初步緊急處理是立即休息,停止激烈運動,可予患測適度冰敷15-20分鐘,將患側肢體抬高,超過心臟,並馬上送醫處置。目前常見的治療方式是執行「筋膜切開手術」,將腔室劃開達到減壓的效果,使得腫脹的肌肉獲得足夠的空間,改善血流與養分的供應,避免進一步的組織壞死。
預防因運動而引起的腔室症候群,平時需特別注意運動量及訓練強度,並且適度改變運動或訓練的型態,避免重複使用相同肌群造成嚴重疲勞現象。同時若是下肢發生腔室症候群,則需考量是否為核心及髖關節控制能力不佳造成,待緊急的狀況解除後,後續的核心訓練、穩定性控制訓練就變得尤其重要,才能夠根本改善問題。
想看更多圖文,可以到 𝐇𝐢𝐁𝐨𝐝𝐲 嗨健康 | 物理治療 𝐱 運動 |看看唷!
參考資料
黃琳玲 物理治療師
作者
HiBody 嗨健康|物理治療 X 運動|一位在醫院上班的物理治療師,因為熱愛畫畫,下班後透過圖文創作,將專業的運動醫學知識分享給大家!讓愛運動又怕受傷的你,輕鬆看圖遠離腰酸背痛、預防運動傷害!IG追蹤: @hibody_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