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問題,只要動完手術就好了嗎?
脊椎手術大方向分兩個:
-
神經減壓
神經減壓顧名思義就是將被壓到的神經鬆開,將突出的椎間盤、肥厚的黃韌帶、增生的小面關節骨刺清掉,以達到神經減壓的目標,並沒有修復的效果,此外手術過程中會切開無數的肌肉,縫過的肌肉能力往往會大打折扣。
-
結構穩定
結構穩定則會分兩種:
-
本身受傷退化到很不穩,如椎弓解離、滑脫、骨折等。
-
因上述減壓過程切掉太多東西造成的不穩。
穩定的武器則有釘子、椎間籠、人工椎間盤等,多數穩定是跨關節的,如腰椎第四、五節融合手術;頸椎第五、六節人工椎間盤置換,跨關節穩定換來的是原本可動的關節,變無法活動,即使用了號稱可動的人工椎間盤或可動釘,仍會大幅降低活動度。
-
綜觀上述兩項退化性脊椎手術的手法:
-
脊椎手術並沒有修復任何東西,反而會切掉許多負責穩定的結構,同一節遲早再復發、退化更嚴重。
-
若需穩定結構則會降低脊椎活動度,鄰近節必定在數年後產生退化壓迫,所以開完脊椎手術就「好了」?只能說有夢最美。
不論切掉東西、固定,都是不可逆的,且可預期之後會產生新問題,開了第一次,就要有心理準備最慢 20 年後再開第二次,且因鄰近節問題,第三次問題會比第二次再更早出現,手術範圍一次比一次更大,開刀不是錯,但以為開完刀就好了絕對是天大的錯誤。
隨著治療技術、動作觀念進步,開刀前嘗試做神經阻斷、椎間盤注射、搭配動作控制訓練,多數人可達到不錯的療效,手術造成的後果是不可逆、且完全可預期的,若非手術的絕對適應症(如神經馬尾症),先嘗試非破壞性治療手段不是件壞事。
其他人也看了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腰痛膝蓋痛,有可能是髖關節失能導致
常見到髖關節在被動評估角度的時候,明顯受限卡卡,無法流暢轉動,髖關節損傷原因可能來自:周邊構造彈性減弱、不對稱長短腳與髖關節肌肉不平衡......
登入中
張嘉哲 骨科醫師
作者
熱愛運動、經歷無數運動傷害的骨科醫師。跳脫傳統骨科開刀思維,鑽研動作控制訓練及修復性注射治療,期望幫助病患從事喜愛的運動、維持生活品質,而非妥協退化不做事不做運動。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張嘉哲-骨科醫師-10738101074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