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老愈負面?認識假性失智的「老年憂鬱」

長輩年老變負面?
非失智而是憂鬱

大家都知道年紀大容易失智,經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 20 人中有 1 人罹患失智症,且年紀愈大罹患失智機率愈高。另外有一種可能性叫做「假性失智」,出現類似失智的症狀但其實不是真的失智,而是「老年憂鬱」。

老年憂鬱的症狀常被當成是正常老化狀態而被忽略,像是:容易感到疲倦、胃口變小、睡眠狀態不佳(睡不著或是容易醒),情緒低落、講話內容偏向負面,常常跟子女開口就是抱怨各種大小事,讓家人感到無奈而不自覺忽略這些症狀。近年來網路發展使得人際交往方式產生很大變化,長輩時常會有跟不上時代的感受,在時事議題上的不同想法也容易跟家人起衝突,其實長輩有些心理狀態是家人不一定能感同身受的,像是:喪偶的孤單感、小孩離家的失落感、與社會脫節的不安感、朋友圈也愈來愈小,以及各種老化所帶來的生理機能退化與疾病,原本生活上理所當然的事情變成困難重重,甚至需要依賴別人照顧,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卻不知道怎麼表達,只能透過鬧脾氣來抒發情緒。

在醫學定義上,老年憂鬱症包括了兩大族群,一是年輕時就診斷有憂鬱症,而後邁入老年的族群。另一種是 60 歲以上才初次罹患憂鬱症的晚發性憂鬱症。老年憂鬱症會加快身體失能,嚴重影響健康與家人負擔,且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 2 倍。

 

當然,除了情緒因素之外,老年憂鬱症的行程也有生理因素,像是:

  1. 男性更年期:

    40~70 歲的男性大約有 30% 會出現更年期的臨床症狀,由於男性不存在有女性「停經」開始的信號,症狀也不若女性明顯,主要是男性血清中睪固酮的濃度會隨老化減少,進而有情緒低落、憂鬱、性慾衰退等症狀。

  2. 女性更年期:

    更年期女性的雌激素分泌減少,荷爾蒙產生較大變化,連帶影響血清素不穩定,而有焦慮、失眠、憂鬱等症狀。

  3. 血管性憂鬱症:

    指的是憂鬱症的行程與血管疾病有關聯,像是中風、高血壓、心肌梗塞,有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發病後會有部分病患出現憂鬱症狀。另外,本來就有憂鬱症的患者也比一般人有較高心血管疾病機率,可以說心理與生理狀態是雙向影響的。

 

長輩多半在保守的年代中成長,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感受與情緒通常變成身體症狀來表現,而不會直接跟家人說「我心情不好」、「我覺得情緒很差」,當出現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缺失以及焦慮、恐慌、憂鬱、易怒等精神症狀時,多半被家人當作失智症,但其實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家人應先表達支持以及同理心,不先否定長輩的症狀與表現,一同前往身心科諮詢專科醫師,會有衛教以及相關治療資訊,首重改善可能引發憂鬱之生理疾病並調整可能誘發之相關藥物,經由專業人員的引導可減少對憂鬱症的誤會,家人的支持與溝通對於長輩非常重要,老年憂鬱症不是胡思亂想、想太多或單純的心情不好,是在多方心裡、生理影響之下造成的疾病,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做治療,最終目標為減輕憂鬱症狀、防範自殺並協助長輩恢復尊嚴與自信,協助他們圓滿人生最後一段路。



參考資料:





Tasha Lo
Tasha Lo

作者

具備國家考試護理師證照,卻選擇跳脫臨床醫學,希望幫助身邊的人從根本開始照顧健康。 熱愛保健、營養知識、健身,目前在美商公司,擔任營養品培訓講師。windflygirl@gmail.com,更多資訊請見 tashahealth.mystrikingly.com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