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健康卻覺得有問題?小心中了反安慰劑效應

看疾病資訊就懷疑有得?反安慰劑效應

大家對安慰劑效果應該比較熟悉,安慰劑效果白話講就是吃了假藥,卻有實際療效,這在藥物實驗中很常被用來判斷成效。那反安慰劑效果,大家了解嗎?反安慰劑效果是指出一些信念或預期等心理效果,可能會導致疾病產生。白話說就是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了關於身體健康痠痛的資訊,便覺得自己得病了。

在物理治療中,這兩個概念又怎麼運用呢?

 

反安慰劑在物理治療很常見,常見的例子是:「伸展放鬆運動」。

伸展放鬆運動本質沒有不好。可是以反安慰劑的方式引釣讀者點閱,便會給大眾一個「肌肉緊便需要伸展」的概念,肌肉很緊,臨床能用伸展來治療緊繃的感覺,效果很短暫,或幾乎沒有效。相信在臨床工作的治療師,也不會只有教病患伸展便結束治療。

 

物理治療師也是醫療人員,也有衛教大眾的責任。治療除了伸展放鬆運動,還有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增加式訓練,呼吸訓練等等,單一面向的伸展放鬆運動,並不能給大眾看到完整的治療,像骨盆前傾,長短腳,身體歪斜等等,也有一樣的反安慰劑效應。當找不到確實的致病原因時,很常會把問題怪在結構的異常上。

如果治療師或醫療人員進一步加強這種概念,只會讓病患陷入更深的惡性循環。

所以當看到網路上教的伸展運動,先退一步,思考,大多數肌肉緊繃的感覺,伸展放鬆運動並不能解決。


James thephysio
James thephysio

作者

James 具有豐富訓練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有著跨運動與醫學領域的背景,試圖結合訓練與物理治療,從醫學角度出發,配合不同的訓練模式來幫助運動愛好者。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