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健康卻覺得有問題?小心中了反安慰劑效應
大家對安慰劑效果應該比較熟悉,安慰劑效果白話講就是吃了假藥,卻有實際療效,這在藥物實驗中很常被用來判斷成效。那反安慰劑效果,大家了解嗎?反安慰劑效果是指出一些信念或預期等心理效果,可能會導致疾病產生。白話說就是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了關於身體健康痠痛的資訊,便覺得自己得病了。
在物理治療中,這兩個概念又怎麼運用呢?
反安慰劑在物理治療很常見,常見的例子是:「伸展放鬆運動」。
伸展放鬆運動本質沒有不好。可是以反安慰劑的方式引釣讀者點閱,便會給大眾一個「肌肉緊便需要伸展」的概念,肌肉很緊,臨床能用伸展來治療緊繃的感覺,效果很短暫,或幾乎沒有效。相信在臨床工作的治療師,也不會只有教病患伸展便結束治療。
物理治療師也是醫療人員,也有衛教大眾的責任。治療除了伸展放鬆運動,還有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增加式訓練,呼吸訓練等等,單一面向的伸展放鬆運動,並不能給大眾看到完整的治療,像骨盆前傾,長短腳,身體歪斜等等,也有一樣的反安慰劑效應。當找不到確實的致病原因時,很常會把問題怪在結構的異常上。
如果治療師或醫療人員進一步加強這種概念,只會讓病患陷入更深的惡性循環。
所以當看到網路上教的伸展運動,先退一步,思考,大多數肌肉緊繃的感覺,伸展放鬆運動並不能解決。
其他人也看了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登入中
James thephysio
作者
James 具有豐富訓練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有著跨運動與醫學領域的背景,試圖結合訓練與物理治療,從醫學角度出發,配合不同的訓練模式來幫助運動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