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上床補回前一晚睡眠!臨床心理師:這樣做反而導致失眠(上)

早上床補眠 違背生理時鐘 容易失眠

根據失眠門診和治療中的觀察,若說「提早上床補眠」是失眠患者最常出現的行為,似乎並不為過。不僅失眠的個案如此,一般人也會這樣做。前一天睡眠不足,今晚提早補眠,期待可以補回「沒睡到」的部分,感覺上非常合理。但這項看似合理的行為,為何會導致失眠,甚至形成惡性循環、讓失眠變為長期的慢性疾病呢?

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提早上床時,由於還未到生理時鐘啟動睡眠的時刻,就算躺著閉上眼睛也睡不著,令人再度經歷一次入睡困難;再者,提早上床除了增加在床上輾轉反側的時間外,也因而降低了整晚的睡眠效率及品質。長期睡眠效率不佳,即是慢性失眠的症狀之一。接下來就從這兩點來詳細解釋,也提醒讀者該怎麼調整「上床/睡醒時間」,才能真正幫助睡眠。

 

提早上床,影響生理時鐘運作

我們都需要按照「外在時鐘」的具體時間來提醒該去上班、上學了,或是該下班、赴約了。但此外,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內在時鐘」,內建於身體裡,告知我們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該清醒,這就是「日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生理時鐘。讓每日的生理時鐘型態穩定是非常重要的,每天的睡覺及清醒的型態固定,才能符合外在生活的規律要求,不會經常睡過頭或是睡不著,影響白天的工作與學業。

不過,這個「外在時鐘」與「內在時鐘」是不同步的。根據睡眠研究,人們的「內在時鐘」以約二十五個小時為一個周期,與外在環境的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為一個週期,並不同步。這意味著,將兩個時鐘並排時,「內在時鐘」的睡覺及清醒週期是規律且持續地向後延遲,因此我們都有「晚睡晚起」比「早睡早起」容易的生活經驗。雖然如此,人體仍可透過外在環境線索的協助,將節律固定在二十四小時的周期,這些線索包含有固定節律的太陽光線、溫度、社交活動、日常作息、運動、進食及喝水等,其中以太陽光線影響最大。

根據研究,若讓人的生理時鐘自由運轉,睡醒週期會超過二十四小時。企圖透過提早上床來補眠,會與「內在時鐘」大於二十四小時的周期產生衝突,違反生理時鐘,這就是提早上床會很容易睡不著的原因!而且,再次輾轉難眠所產生的煩躁及焦慮,可能又會導致這一晚睡不安穩。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維持固定的上床及起床時間,穩定生理時鐘,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當然,如果早上起床可以接受足夠太陽光線照射,藉此調整體內的褪黑激素,來協助將生理時鐘固定在二十四小時周期,睡眠將會更加平穩和良好。

 

睡眠小教室

自由運轉(free running)的內在生理時鐘

早期不少研究結果均指出,如果將一個人放在沒有時間線索、沒有區分日夜的光線,也不被規範應何時進三餐、何時該睡該醒的暫時隔離之環境下,人的生理時鐘會呈現自由運轉(free running)的狀態,每一輪的醒睡週期超過二十四小時。像是 Campbell 與 Murphy 在2007年「睡眠(Sleep)」醫學期刊也指出一般人在此暫時隔離之環境下的內在時鐘是 24.44 小時,而習慣晚睡晚起的失眠者之內在時鐘更長達 25.38 小時。這類結果顯示,內在生理時鐘有往後延遲的傾向,也因此人若要將生理時鐘往後延,會比往前移來得容易。

 

參考文獻:

  • Sleep. 2007 Sep; 30(9):1225-8. 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 in temporal isolation.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睡眠管理職人-吳家碩臨床心理師 

原文出處:《失眠保證班,無效免費:弄懂18種讓你徹夜難眠的心理和行為》


臨床心理師 吳家碩
臨床心理師 吳家碩

作者

任職於好夢心理治療所,並為該治療所執行長。積極推廣睡眠醫學大眾教育推廣,至今累積超過700場睡眠相關講座,且致力推動台灣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人員養成與培訓,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人員督導級講師。經營有臉書粉專:睡眠管理職人-吳家碩臨床心理師。著有《失眠保證班》、《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0-6歲好眠全指南》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