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上床補回前一晚睡眠!臨床心理師:這樣做反而導致失眠(下)
前一天睡眠不足,今晚提早補眠,期待可以補回「沒睡到」的部分,感覺上非常合理,但這項看似合理的行為,可能反而會導致失眠,甚至形成惡性循環、讓失眠變為長期的慢性疾病呢!〈提早上床補回前一晚睡眠!醫師:這樣做反而導致失眠(上)〉一文中說明了為什麼早睡想要補回睡眠,反而更睡不好的第一個原因,此篇還要繼續介紹第二個原因,趕快一起看看吧!
提早上床,降低睡眠效率的風險反而更高
就像前面所說的,提早上床所增加的躺床時間不但不能補充睡眠,反而是降低睡眠效率的罪魁禍首。尤其是年長的失眠者與無須固定起床上班的家庭主婦,更是如此。以下,透過簡單的「方糖理論」來說明這個現象。
首先,將一個裝滿 300c.c.水的杯子加入一顆方糖,調出一杯糖水。接著,將水增加至 1.5 倍,也就是 450c.c.,此時糖水的濃度會如何變化呢?
答案是:濃度變淡了。
原因:水變多了,方糖的量卻固定不變。
我們的睡眠需求量,就像方糖的量一樣,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如果一個需要六個小時睡眠量的人,躺在床上的時間正好也是六個小時左右,那麼睡眠品質就會剛剛好(一如糖水的濃度合宜);但若只需要六小時的睡眠,卻躺在床上十小時(因為提早上床或賴床補眠,或兩者都有),那麼大家想一下,睡眠品質會變得如何呢?
答案是:睡眠品質變差了。
原因:時間變多,需求的睡眠量卻一樣,因此睡眠品質(濃度)被稀釋了。
自認睡眠品質很差的失眠者,往往如同上述的例子一樣,花費過多時間躺在床上。晚上明明還不想睡,卻提早上床等待睡眠;早上明明已經醒了,卻仍賴在床上不願起床。這樣一來,可能躺床超過十小時,但真正睡著的時間僅不到六小時。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提升睡眠效率呢?
繼續引用糖水的例子。如果方糖的量不變,要使糖水變甜,應該要做的是減少水的量;同樣地,如果要提升睡眠效率,應該做事情是減少躺床的時間!
讀者們可能會很驚訝,這方法聽起來太不合常理了,是真的嗎?沒錯,這是睡眠醫學裡「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中相當重要的治療方法:睡眠限制法。藉由限制失眠者躺在床上的時間,使失眠者在床上真正睡著時間的「比率」增加,也就是用科學方法提升其「睡眠效率」。所謂睡眠效率,是「睡眠總時數」除以「總躺床時間」所得到的百分比。一般來說,正常人的睡眠效率通常建議在 85% 以上(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則是建議 80% 以上)。
睡眠效率 = 睡眠總時數(TST)/ 總躺床時間(TIB)× 100%
舉例來說,上周平均晚上 10:00 躺床準備睡覺,一直到半夜 12:00 才睡著,早上 6:00 醒來,賴床到8:00 離開床舖。
睡眠效率 = 睡眠總時數(TST)/ 總躺床時間(TIB)× 100%
= 6(小時)/10(小時) × 100% = 60%
調整躺床時間為六小時:晚上 12 : 00 上床,早上 6:00 下床(縮短躺床時間),若睡眠效率超過 90% 椅上,下週躺床時間可增加 15~30 分鐘,下周可提前至晚上 11:45 上床,早上 6:15 下床,依此逐漸增加躺床時間。
不過,執行「睡眠限制法」時,需要經過專業的評估與精細的計算,更要配合正確的睡眠時間紀錄,才能給予失眠者正確的限制時間。建議讀者,如果自己按照上述原則執行起來有困難,可以到各大醫院的睡眠中心、精神科或身心科等,請求專業睡眠醫療人員的協助。
以睡眠醫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會提醒失眠的個案避免提早上床或是早上賴床補眠,來維持良好的睡眠效率,如果真的想要多睡一點的話,通常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白天小睡半小時的方式。在治療的過程中,甚至會視情況請個案晚點上床或提早起床,以縮短躺床時間的方式來提升睡眠效率及品質。
如前所述,不管是從生理時鐘或是睡眠效率的角度來看,「提早上床補眠」其實是對睡眠有不良影響的行為,不僅增加入睡困難的機會,也降低整晚的睡眠效率。
好眠這樣做
針對如何藉由調整生理時鐘來預防失眠,睡眠心理師的建議是:
維持固定的上床時間,避免提早上床。
維持固定起床時間,避免賴床補眠。
早上起床後照射日光,穩定生理時鐘。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睡眠管理職人-吳家碩臨床心理師
原文出處:《失眠保證班,無效免費:弄懂18種讓你徹夜難眠的心理和行為》
登入中
臨床心理師 吳家碩
作者
任職於好夢心理治療所,並為該治療所執行長。積極推廣睡眠醫學大眾教育推廣,至今累積超過700場睡眠相關講座,且致力推動台灣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人員養成與培訓,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人員督導級講師。經營有臉書粉專:睡眠管理職人-吳家碩臨床心理師。著有《失眠保證班》、《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0-6歲好眠全指南》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