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的營養迷思(上)營養學教授:補充營養不只全靠蛋白質!

營養是科學非迷思,運動營養更是

最近在讀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教科書提及的營養指引,首先在第一章就提及這些會導致運動員或運動者的身體損傷原因,我覺得每一項都寫的很中肯,也是我對這個市場的感受,以下用比較直白的方式條列:

 

一、結構上

很多賽事會贊助運動員補充品,但也可能被贊助的不是最佳產品;如果訓練機構的營養師人力不夠或是不夠專業、國家制度的不完善導致食物供應與管理的問題。

 

二、知識上

某些運動員或運動者過度崇拜自己的偶像而產生錯誤飲食認知、不把營養當作科學只是迷信某些教主或論述、過度簡化營養問題(例如雞胸肉好食物、碳水類都壞食物),最後只想用最簡易不用腦的方法解決。

 

三、傳統上

有些教練沒有更新知識導致營養問題,以自己過去當運動員時的經驗來訓練選手;只在意體重而沒有考量體組成、以為蛋白質可以解決一切營養問題、過度依賴營養補充劑。

 

四、食物限制

食物過敏(導致生命危害的過敏反應)、食物的不耐受(例如乳糖不耐)、腸胃道的敏感(導致脹氣、腹瀉、發炎等),只要有食物攝取的限制,就容易導致營養素的缺乏。

 

營養需求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許多人普遍持有營養迷思、信仰傳說的神話或非專業的網路教主,這些似是而非的訊息常常成為人們達成營養目標的標準。這使得透過基於科學(而不是基於神話)的策略來協助人們實現預期目標變得極其困難 。例如:希望減肥的運動員跟一般肥胖者一樣執行熱量限制減肥飲食 ,儘管有科學證據顯示這些飲食型態對於達成最佳運動表現會適得其反,但他們仍一意孤行。 

另外在運動界中存在許多與蛋白質相關的神話與迷思,產生更多肌肉和減少身體脂肪的預期結果。以上這些都需要以科學的策略來管理,運動員與運動者應該要相信科學而不是道聽途說。

 

如果想看更多,歡迎前往追蹤 吃出影響力-營養系劉沁瑜老師 FB 喔!


劉沁瑜 教授
劉沁瑜 教授

作者

劉沁瑜教授擁有十年醫學中心工作經歷後,在大學從事研究、教學,並擔任考選部命題委員。她是少數接受完整臨床營養醫學訓練、具有豐富臨床實務經驗並能進行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學者。在社會實踐方面,她強調實證醫學和科學論證的營養照護觀點,同時也積極參與營養與食品安全相關政策制定、創新創業以及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計劃。 獎項與榮譽:輔仁大學教學績優獎、教學成果獎勵、優良導師獎以及百萬產學合作獎勵等。 著作:《吃出影響力》(2020),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