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痛嗎?上背痛常見的 5 大病因與症狀
「膏肓」一詞在生活中原本只是青春期的過客,大考結束就甩到九霄雲外了。但隨著文明病的發達,「膏肓」的鬼影幢幢可是時常伴身旁。「膏肓痛」的白話其實就是上背痛,上背疼痛起來可是會連呼吸都痛,上背痛的原因與症狀有哪些?又該如何改善與治療呢?
膏肓痛(上背痛)是什麼?
背肩胛神經是頸椎第五節神經根的分支,從頸椎分支後沿著肩胛骨向下,通過提肩胛肌與菱形肌的下緣,這個位置便是所謂的「膏肓」。背肩胛神經負責控制提肩胛肌與菱形肌,可做出上舉與內夾的動作。使用手機或電腦時,頭部會不自覺得越來越往前、越來越低,身體會呈現圓肩、聳肩、烏龜背、烏龜頸等之姿,而這些動作會壓迫頸椎,產生肩頸痠痛、肩頸僵硬、上背痛等症狀。
上背痛的原因?
造成上背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背肩胛神經夾擠佔多數。其他的病因分別有
-
姿勢不良:筋膜、肌肉緊繃。
-
背肩胛神經夾擠。
-
頸椎:椎間盤突出。
-
胸椎:小面關節退化。
-
其他:內臟疼痛轉移。

造成背肩胛神經夾擠的原因?
-
過度使用、姿勢不當:
會造成韌帶、神經組織張力過大,拉扯磨損神經,造成神經腫脹、發炎,長期下會產生慢性神經病變。如長期聳肩使頸前肌肉過於緊繃,會連動第一節肋骨上提,擠壓背肩胛神經因而發炎。
-
局部壓迫:
當椎間盤突出、椎體滑脫、或骨刺發生時,會使頸椎第五節的神經根產生壓迫,其分支背肩胛神經會連帶產生疼痛感。
-
關節退化:
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下,造成第三至第五節肋骨與胸椎相連處的關節退化,結構不穩定下,肌肉為穩定關節會產生極大的張力,便會擠壓、拉扯背肩胛神經。
上背痛的症狀
-
頸部痠痛、僵硬、腫脹,疼痛擴散至上背。
-
上背區域有痠、痛、腫脹感(緊緊的)。
-
膏肓處有壓痛點。
-
嚴重時出現麻、肌力無力衰退。
上背痛怎麼辦?上背痛的治療
綜觀下,上背痛的病因多元,症狀模糊、相似,且研究指出患者也非單一病因,所以診斷上除了 X 光、超音波等影像檢查外,還須配合激痛點與壓痛點等理學檢查,以確保病因,給予正確的治療。
-
儀器復健治療:
熱敷、電療、雷射治療。
-
徒手治療:
找出問題的動作與肌肉,進行復位與放鬆筋膜、增加關節活動度、恢復動作功能、解除疼痛。
-
體外震波:
非侵入性治療,以放鬆筋膜、恢復組織彈性、緩解疼痛。
-
增生治療:
高濃度葡萄糖/PRP 自體血小板注射:超音波導引下,注射至頸椎周圍韌帶及小面關節內,進行修復、解除神經壓迫;針對關節修復增加穩定性。也可注射低濃度的葡萄糖,放鬆筋膜與穩定神經。
症狀 |
治療 |
姿勢不良:筋膜、肌肉緊繃 |
姿勢矯正/徒手治療 |
背肩胛神經夾擠 |
神經解套注射 |
頸椎退化、胸椎退化 |
增生治療/高頻熱凝雷射 |
內臟疼痛轉移 |
影像/抽血檢查由對應專科處理 |
上背痛的改善
治療症狀獲得改善後,應鍛鍊核心肌群,減少肩頸代償,並改善姿勢,根除病源。
-
上背痛運動訓練
-
肩關節穩定訓練:將彈力帶固定,兩手握彈力帶,約腰部高度,往身體兩側方向拉,感受肩胛骨收縮,停留約 2 秒,回復起始姿勢,可重複 20~25 次,一天 3 組。
-
下斜方肌訓:練背靠牆,腳可以向前一小步,膝蓋微彎,腰貼在牆面或是保持一個手掌的空隙,兩邊肩胛骨貼在牆面上,作出像投降的姿勢,手肘、手腕盡可能也貼住牆面,,沿著牆面慢慢向上滑動,到所能的最高點時再慢慢往下,過程中保持手不離開牆面,來回 15 下為一組,一天可作三組。
-
-
肩頸舒緩:
每個動作配合呼吸緩緩進行,拉伸至極限時,停留 10 秒再放鬆,反覆可做 10 次,過程中不應該產生疼痛。
-
正確姿勢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維力骨科 維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