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的教室--避免校園中具有摧毀性的羞辱事件

對指責表達生氣 對抗過度羞愧

筆者過去是唸私立國中畢業的,事實上就讀的私立國中沒有什麼厲害的訣竅讓學生成績好,就是打、罵、懲罰、威脅、管制作息。無論是心痛還是皮肉痛,讓學生痛,就會記得了。台中一中事件,凸顯了過去威權教育的衰落,很多老師可能不明白,為何10 幾年來這樣管教學生都好好的,怎麼一夕之間豬羊變色,春風化雨的形象變成了血色杏壇。實際情況不得而知,然而之所以想寫些東西,是希望除了檢討這位老師之外,也可以一起想想還有沒有什麼可能性,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教室氛圍。​

 

​Bréne Brown 2017 年在美國知名的教育論壇說過一個演講,叫做《Daring Classrooms》——大膽的教室。其中談到在教室中絕對不能發生的事情是「羞愧」(shame),因為羞愧會導致創傷。在她過去 20 年間訪談過的受訪者當中,有 85% 都記得至少一件學校中發生的被羞辱事件。羞辱事件非常具有摧毀性,往往足以改變一個人如何學習、與對於自己的觀點。在此同時,也有另外調查顯示超過 90% 都記得在人生中一位老師、教練、管理者,在沒有人願意相信自己的時候,讓他/她相信自己的價值。很驚訝,一個人可能是兩者兼具的。這意味著當你有一個權力位置能提供教育之時,絕對不要質疑你的話語權是多麽具有影響力的。​

學習是很脆弱的,所以帶領一個班級就像是帶領一群沒有殼的烏龜,當他們戴上他們的殼就不再被外界任何人傷害,然而一旦盔甲穿上,學習就再也不復存在了。因為沒有脆弱,沒有學習。因此我們需要發展的是 對於羞愧有韌力的教室,而不是沒有羞愧的教室。因為在 50 年來的研究中發現,唯一不會感受到羞愧的,是那些沒有同理心、無法與他人連結的人。羞愧是極端痛苦的信念,讓我們認為關於自己自身的一些特質使得我們不值得愛與歸屬。在低年級的孩子身上,羞愧意味著不被愛,而對於幼兒而言,不被愛是導致生存構成威脅的事情,進而造成實質創傷。而增加羞愧感的因素,則是權力差異,權力差距越大,當你被批評、評價時,你會有越強烈的羞恥感。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做的事情:​

  1. 如何可以緩解這樣強大的內在攻擊,就是對事不對人。對事情,是罪惡感;對人,是羞恥感。「你是個很好的學生,但你做了很糟糕的決定」,這是罪惡。「你好糟、你好爛」,這是羞恥。這不僅僅是語言使用的問題,而是關注行為取代一種本質推論,這甚至會影響一個人如何在心中自我對話。​

  2. 允許孩子可以表達生氣,也是另一項增加韌力的方式。因為當有人指責、批評你的時候,若你照單全收那羞愧的感覺就會籠罩你,侵蝕你的自我認同。然而如果你內心開始覺得「這對我來說真是件污辱、我不該被這樣對待」,那就能保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做錯事情會有後果的,這是教導孩子負責,但無論你做什麼樣的錯事,你都不是個錯誤本身,你的存在,不會錯誤。​

  3. 把丟臉的、羞愧的事情講出來,就會變成尷尬。因為尷尬與羞愧的最大差異就在於你是否覺得你是孤單一人在承受,你是否覺得全世界只有你是這樣的。​

  4. 唯一能解掉羞恥帶來的毒性,就是同理心。羞恥如果在保密、沈默與評判之下,威力就會被強化,但如果有同理心就會立刻停止下來,為什麼?因為同理心就是「我也是」(me too)。否認對方的感受、拒絕接受對方的經驗,都會讓羞愧再度如野草般滋長。​

 

教學現場,往往是愛最艱困的邊際,卻也是掀起革命的現場,我們可以談論羞愧、罪惡。世界上有很多仇恨,但我們可以轉換一個觀點是有多少仇恨就有多少痛苦,透過對話讓給予對方勇氣。​


郝柏瑋 諮商心理師
郝柏瑋 諮商心理師

作者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