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內側痛的元凶及解法(一):鵝掌肌腱炎
膝蓋的問題,經常不能從膝蓋本身來下手解決,因為真正屬於膝蓋的肌肉,只有後側的一條膕肌,其他的肌肉一定都是往上連接到髖關節,或往下連接到踝關節。
有關膝蓋的問題,之前講過了後側的膕肌,前側的髕骨肌腱,外側的髂徑束,這次終於輪到膝蓋內側的鵝掌肌了。
當你從椅子上站起來,走路、爬樓梯時,覺得膝蓋內側會痛,或在運動的時候膝蓋內側有喀拉喀拉的聲音,這並非理所當然,也不是無可避免的膝蓋耗損。這可能是下肢動力鏈出了問題。
此篇就要從膝蓋的鄰近關節:髖和腳踝,來帶各位認識造成膝蓋內側痛的元凶之一:鵝掌肌腱炎。
鵝掌肌腱炎
鵝掌肌腱的外觀看起來就像鵝的腳掌。這條肌腱由三條肌肉連結,分別是:
-
大腿前側的縫匠肌。
-
內側的股薄肌。
-
後側的半腱肌。
這三條肌肉在膝蓋內側匯合後的形狀,大家覺得有像「鵝掌」嗎?
![](https://cdn.shopify.com/s/files/1/0453/5709/files/0311___1_71655ad6-e33c-4a1a-a065-20910cfb2b0d.jpg?v=1710308980)
![](https://cdn.shopify.com/s/files/1/0453/5709/files/0311___2.jpg?v=1710308991)
![](https://cdn.shopify.com/s/files/1/0453/5709/files/0311___3.jpg?v=1710309002)
![](https://cdn.shopify.com/s/files/1/0453/5709/files/0311___4.jpg?v=1710309024)
今天的主角鵝掌肌腱炎,通常就是膝蓋內側痛的主因。肌腱會發炎的主因,通常是「使用過度」。
鵝掌肌腱是由縫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這三條肌肉交匯而成,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從骨盆出發,經過膝蓋,連接到脛骨,都是跨越兩個關節的「雙關節肌」。
既然有「雙關節肌」,也就有「單關節肌」,那它們又有什麼不同?簡單來說,「雙關節肌」的主要負責「動作」,而「單關節肌」的任務,則是「穩定」。
以股直肌為例,它就是負責抬腿這個動作的雙關節肌;而臀中肌,就是負責維持骨盆穩定的單關節肌。
![](https://cdn.shopify.com/s/files/1/0453/5709/files/0311___5.jpg?v=1710309054)
如果單關節肌不工作,導致動作不穩定,那雙關節肌就得同時扮演兩種角色:既要「穩定同時執行動作」。長期這樣,雙關節肌很容易過勞。還記得剛剛說的嗎,肌腱一旦過度過度,就容易發炎。當膝蓋內側的鵝掌肌腱發炎,在走路、跑步、上下樓梯這些日常動作,都會讓膝蓋內側開始不舒服;更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連從椅子上站起來這種簡單的動作都會痛。
因此可以得知,鵝掌肌腱發炎的主要原因,就是鵝掌肌腱上的這三條肌肉,經過的髖和膝蓋不穩定。
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找到解決的思路,就是讓髖關節和膝關節恢復穩定,但是可能還要再往上找一層,就是,是什麼造成髖和膝不穩定的呢?順著這個問題,就可以引出下一個知識點:下肢動力鏈。
想要直接看訓練影片,可以到 啾C的物理治療頻道 喔!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物理治療師 啾c
作者
啾c物理治療師,她擅長用淺顯易懂的讓你認識自己的身體,清晰的動作指令,讓觀眾能以物理治療師的角度看運動。透過擺位,誘發,訓練,幫你改善不良體態造成的痠痛。歡迎訂閱她的 YouTube:https://youtube.com/c/啾c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