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五招協助孩子睡得更好
很多人問:搖籃曲到底有沒有用呢?走進唱片行甚至在網路上琳瑯滿目的 CD,多得讓人眼花撩亂,那到底什麼搖籃曲是最好用的呢?
唱搖籃曲是一件長久以來世界各國的傳統,這是在寶寶跟媽媽間最自然的互動方式,舒服的人聲能夠讓寶寶們得到休息,也可以讓負面的情緒慢慢轉變。寶寶最開始感覺溫暖及同行力量的感受,在透過這樣的活動中可以提供。
在唱搖籃曲的當下,寶寶與爸爸媽媽的互動行為(觸摸、聲音、眼神交流等等)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並非只有搖籃曲本身是重點而已。對於爸爸媽媽本身,透過每晚唱搖籃曲與孩子的互動,也可以讓爸爸媽媽們更能感受到孩子與自己相處的溫暖。
關於搖籃曲,無論是用哼的、唱的,我們都可以讓它變成音樂。以下也給爸爸媽媽們一些睡前唱搖籃曲的建議:
-
簡短、重複主題及保持音域:
想想看當我們休息的時候在聽音樂,音樂突然變大聲,或者是突然起伏很大,我們的情緒會不會跟著起伏呢?甚至有的時候原本有的睡意一不小心就被趕跑了,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所以建議爸爸媽媽使用簡單的旋律,不斷重複同樣的旋律即可,在音域上也不要有太大的起伏,盡量保持窄一點的音域,建議不要太高音,讓自己唱得舒服,寶寶也聽得舒服喔。
-
孩子的喜好:
對於孩子聽了就不喜歡的旋律,如果硬是要拿來用,其實對孩子來說也不見得是有幫助的。從大人來看,我們都有自己的喜歡,而當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我們也會特別舒服開心,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多方嘗試看看,找到一個屬於自己孩子的搖籃曲喔。
-
固定時間及歌曲:
每天睡前固定唱給孩子聽,就算只有五分鐘的時間,也夠了。歌詞的部分可以用哼唱的方式,也可以加入簡單易懂的歌詞。除此之外,也建議爸爸媽媽們用同一首歌曲,讓孩子可以慢慢地意識到,晚上就是該睡覺的時間了。
-
搭配音樂:
有些爸爸媽媽跟我說:「但是我不會唱歌,唱歌好難聽,我怕寶寶聽到會更難睡」。如果爸爸媽媽對於自己的歌聲真的很沒自信、很介意的話,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放小小聲的搖籃曲在背景,自己再跟著輕輕哼,不需要大聲,但建議爸爸媽媽還是要親自唱給孩子聽喔。
-
享受時光:
當爸爸媽媽在唱搖籃曲的同時,可以與孩子做一些肢體接觸,並且跟孩子的距離可以靠近一些,例如:抱著寶寶搖一搖或者幫孩子拍一拍等等。讓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正在享受與分享溫暖的時光。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音樂治療師 廖珮岐
作者
畢業於澳洲昆士蘭大學音樂治療所,為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Registered Music Therapist)、 神經學音樂治療師(NMT)。希望透過音樂,陪伴所有需要被支持及舒緩壓力的人們,覺察到自己的身心狀態。在發展中心及診所與早期療癒的孩子相處、在監獄與受刑人一起探索人生、在長照據點跟樂齡及失智的長輩們玩耍、在大學跟大學生們體驗世界、在不同機構做支持性團體、喜歡與其他專業合作,有空寫寫書、接演講跟工作坊。希望音樂治療能夠讓所有人都能摸著一點邊際,也期待用不同方式把音樂治療繼續推廣下去,也希望藉由音樂治療陪伴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