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完疫苗後該怎麼照顧?疫苗後營養照顧四原則
燃燒全球的 Covid-19 新冠肺炎在台灣有許多成年人已施打完三劑疫苗,目前政府陸續安排與開放兒童加入施打 Covid-19 新冠肺炎疫苗的行列,讓幼小的身體免疫力獲得更高的提升與保護,降低染疫後產生重症症狀的風險。但有鑒於過去成年人與老年人施打疫苗後身體不適之症狀,讓好多家長憂心忡忡,擔心不打會染疫,也怕打了是否會引起其他健康亮紅燈的反應,因此,在此提供營養照護介入方法,在施打疫苗後,該如何給予飲食營養輔助,降低身體不適感,甚至可以長期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使免疫力與生長發育同步提升。
施打疫苗後可能出現的症狀
建議施打疫苗前,就需要睡好睡飽,保持良好精神與體力。兒童施打疫苗後,身體產生的反應和成年人略有相似,但根據目前統計結果,不適的症狀反而沒有成年人來得明顯或劇烈,普遍出現的症狀有手酸、輕微肌肉酸痛、疲倦無力一兩天、體溫略升高,另有少數兒童在施打處發生紅腫皮膚癢的問題。
緩解症狀不適的方法
-
吃魚肉,補充優質蛋白質與 omega-3:
優質蛋白質是不分年齡層,生長肌肉的必要因子,牛肉、雞肉、魚肉、雞蛋、牛奶等都屬於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而魚肉中的魚油 omega-3,其中廣告常見的 DHA 和 EPA 除了可以抗發炎之外,主要還是構成腦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可幫助腦部發育。因此多吃魚,可同時攝取幫助肌肉生長、養成好精神好體力的優質蛋白質,又能增加 omega-3 的補充,一舉兩得。
-
吃蔬菜與水果,補充維生素 C 與植化素:
多吃蔬菜水果不僅是為了補充對身體血液、排便都有正面影響的纖維素,更是可以補充這些色彩鮮豔的食物中的植化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力,可保護身體降低發炎甚至消除可能造成癌細胞產生的自由基。同時能夠保持腸道健康,因為腸道的免疫力佔全身的 70%,俗話說:腸道養好了,身體也就健康了!
-
不便運動或曬太陽,仍可透過蕈菇類與蛋黃補充維生素 D:
維生素 D 是近年被熱議的話題,除過去所熟知的與生長發育有關之外,目前已確定其與免疫力的建構關係甚大。而維生素 D 是唯一人類可以透過曬太陽而產生的一種維生素,但因為疫情嚴峻,許多家長不敢帶著兒童到外面趴趴走,學校上課也改成線上課程,大幅降低兒童曬到太陽的機率,因此,更要加強透過食物來補充的方法。
-
每日飲用充足水分:
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4~8 歲體重正常之兒童,每天建議攝取 1500~1700 ml 的水分,9~13 歲則可攝取近 2000 ml,這不單指白開水的容量,包含牛奶、優酪乳、湯品等都含在此份量中,以每日總液體攝取量計算並建議至少有一半以上為白開水,假設因發燒或天氣熱流比較多汗,所需水量會更多。但兒童較易分心且不一定會表達自身身體感受,因此時常忽略口渴感受,若發現兒童不常主動提出口渴、想喝水或自己在喝水的,照顧者可主動提問,讓他們察覺口渴的感受,練習表達與養成多喝水的習慣。
營養補充與時機
如上述飲食因身體不適而無法補充足夠份量,才會建議額外準備保健食品,特別補充營養素,例如:在飯後補充魚油和維生素 D 劑,飯前吃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增加吸收效果。
待身體恢復日常活力後,上述飲食內容仍可持續進行,繼續維持健康的腸道與免疫保護力,再加上多曬太陽、多增加身體活動、注意手部衛生與個人習慣,避免到人多的地方群聚或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都是保護自己與孩子的好方法喔!無論是針對這場疫情或日後其他流行性感冒或過敏。祝大家平安健康,順利的通過這場世界級的考驗吧。
其他人也看了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上)認識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狀最有名是疼痛弧,只有在60-120度才比較疼痛,在接近頭部的角度好像又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夾擠所造成的肌腱炎越來越嚴重甚至斷裂,就有可能會造成全部角度都會疼痛......
登入中
Liz 營養師
作者
經歷從健康人到生病、外食族、小貪吃。發現心理無法滿足,再多知識都無法開心,因此鼓勵大家學會勇敢面對身體的變化、多愛自己。Stay calm & Eat hard,陪伴你找到最適合的美味、營養又安全飲食生活。多重經驗專業營養師 | 百場以上演講專家 | 音頻節目主持人 | 深受上班族、外食族、老年人、孕婦、兒童及病人喜愛。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izdaily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