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別再壓抑!我們需要降低焦慮,而非根除 (上)
我們在為某些事情擔心時,總會聽到旁人說:「你不要擔心就好了。」這反映出現代人對於內心情緒的壓抑習慣。
焦慮是生活困擾的一個籠統診斷,幾乎每一個人都曾經說自己處在焦慮中。
但我們說焦慮時,究竟在說的是什麼?
將焦慮細分清楚,即是不願將焦慮簡化。因為我們在為某些事情擔心時,總會聽到旁人說:「你不要擔心就好了。」但對當事人來說,他的害怕是如此真實,他的焦慮也有其根據,但聽到的話語卻是要他將自己的情緒摒棄,好像那些情緒都是多餘的。
這也讓他更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對,或是與他人格格不入,因此越來越遠離人群。
現代人對於情緒,已習慣壓抑
「你不要擔心就好了。」還有很多說法,像是「你去做其他事情分心。」「你太鑽牛角尖了。」「不要想那麼多。」這反映出現代人對於內心情緒的壓抑習慣。
在一個追求正向情緒與高效率的社會中,負面情緒不被允許表現,人性也被低估為若 A 則 B 的單純邏輯。
這些話語的確有它的用處,但僅限於內心沒有任何阻礙的時刻,我們能夠毫無困難的調整內心狀態。
但人類的心智運作並不可能沒有阻礙,生命的發展過程也不可能毫無困難,因此給了幾句指示性的話語或方法,並不會真的有效。
焦慮是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
因為焦慮是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也許是看著爸爸用力掙錢的拚命、看著媽媽對婆婆的恐懼,讓我們「熟悉」與「學會」焦慮。
這一種學習不僅是「刻意練習」,甚至是一種「深度學習」,形成了細微到難以覺察的「原子習慣」。
許多人學習了相當多知識,卻對自己的心智一無所知,也就難以覺察情緒的慢性影響。但我們可以多了解自己思考與情緒的運作,反思自己內外在相對應的狀況。這些焦慮的過程,每個人都會有,只是有沒有發現,以及是否造成嚴重影響。
更多文章,歡迎至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的 VOCUS 看更多
其他人也看了
身體不出力讓膝蓋過度往後推,小心膝超伸找上門
正常身體的重心站立時會在膝蓋前方,協助身體做出膝蓋伸直動作達到省力效果,要注意並不是要完全不出力維持膝蓋角度,如果耍廢都不出力維持膝蓋位置,會出現膝蓋過度向後推的狀況......
手麻無力找上門?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頸疼痛、手臂冰冷無力可能源於「胸廓出口症候群」(TOS),常因不良姿勢或反覆動作導致壓迫。TOS分為血管型與神經型,可透過簡易測試檢測並搭配居家運動舒緩症狀......
手舉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下)預防肩夾擠的三個動作
肩夾擠常因駝背和肌肉失控導致肩峰下空間減少。缺乏前鋸肌和下斜方肌的協同作用增加夾擠風險,應加強預防並恢復肩峰下的空間......
登入中
莊博安 諮商心理師
作者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遠距諮詢平台FarHugs諮詢督導、大專院校與培訓機構精神疾患/情感教育講師。新書《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歡迎追蹤 Facebook: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Instagram:wesley.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