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學院專欄
運動 vs 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相對論--中庸之道
credits to rehab.strength
借這個發文,幫大家了什麼是運動相對論。每當遇到一些具爭議性的話題,總有正反兩面意見,在治療中,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在運動亦然。舉例:
-
動作必須完全正確才不會受傷/動作正確才能感受肌肉張力。
-
按摩伸展能減少抽筋拉傷機率。
-
設計只訓練筋膜線的運動,增加動力鏈傳導。
事實是,動作是不是正確因人而異;按摩能改善血管循環卻不能預防受傷;沒有訓練是只訓練筋膜線沒有用到其他肌肉。
人體疼痛充滿不確定性,動作有千變的組合,偏偏有先知天才,想要去歸類、整合化、標準化動作,認定人體有既定的治療手法,病人有既定的疼痛種類跟方向,動作有既定的目的。
目前研究的證據也有很多是沒被證實的事,卻偏偏有人選擇盲目相信。
治療的中庸之道也是認清楚現有證據的正反面,不做大膽的總結。

想看更多嗎?可以到 James 物理治療師的 IG 唷!
其他人也看了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敢走路?物理治療師:日行 6000 步防退化
物理治療師 Danlel K. White 探討日常走路與退化性關節炎功能受限相關性,給予醫療從業人員及民眾明確建議:每天 6000 步,關節炎伴隨失能發生率降低一半......
明明健康卻覺得有問題?小心中了反安慰劑效應
反安慰劑效應是什麼?反安慰劑效果是指出一些信念或預期等心理效果,可能會導致疾病產生,白話說就是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了關於身體健康痠痛的資訊,便覺得自己得病了......
媽媽手不是女性的專利,爸爸也有可能媽媽手!
媽媽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拇指過度使用,造成周邊的支持帶增厚,壓迫到伸姆短肌及外展姆長肌造成發炎,容易出現疼痛及大拇指的無力......
登入中
James thephysio
作者
James 具有豐富訓練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有著跨運動與醫學領域的背景,試圖結合訓練與物理治療,從醫學角度出發,配合不同的訓練模式來幫助運動愛好者。